TOP

产后尿潴留怎么办?

2025-03-05 15:1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产后尿潴留是产科常见并发症之一,指产后6-8小时内无法自主排尿或排尿后膀胱内残余尿量超过100毫升。据统计,阴道分娩后尿潴留发生率为1.5%-17.9%,剖宫产术后发生率更高,可达23%-30%。这一现象不仅增加产妇痛苦,还可能引发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破裂等严重后果。本文将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策略及预防措施四方面,系统解析产后尿潴留的科学应对方法。

一、产后尿潴留的发病机制

产后尿潴留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涉及神经反射、肌肉功能及心理因素三大层面。

1. 神经反射障碍

分娩过程中,胎儿头部对膀胱三角区、尿道内口的压迫可引发反射性膀胱麻痹。这种压迫持续6小时以上时,膀胱逼尿肌对刺激的敏感性显著下降,导致排尿反射减弱。此外,第二产程延长(超过2小时)或使用产钳、胎吸等器械助产,可能损伤盆底神经(如阴部神经),进一步干扰膀胱-尿道神经传导通路。

2. 肌肉功能损伤

盆底肌过度牵拉:胎儿通过产道时,盆底肌群(尤其是耻骨尾骨肌)被过度拉伸,导致肌肉收缩力下降。研究显示,阴道分娩后盆底肌电活动较产前降低30%-50%,直接影响尿道括约肌的协同作用。

膀胱逼尿肌无力:妊娠期子宫压迫膀胱、分娩时膀胱壁水肿,均可导致逼尿肌细胞代谢障碍,引发肌源性收缩无力。

尿道括约肌痉挛:部分产妇因害怕疼痛或担心伤口裂开,主动抑制排尿反射,导致尿道括约肌持续收缩,形成“功能性梗阻”。

3. 心理因素

产后焦虑、抑郁情绪是尿潴留的重要诱因。一项针对300例产妇的调查发现,存在心理障碍者尿潴留发生率是正常产妇的2.3倍。疼痛恐惧、对排尿困难的预期性焦虑,以及产后角色适应不良,均可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抑制排尿中枢活动。

4. 其他因素

药物影响:分娩时使用的麻醉剂(如硬膜外麻醉)、镇痛药(如哌替啶)可能干扰膀胱感觉传入。

手术创伤:剖宫产术后切口疼痛、会阴侧切或撕裂伤,限制产妇排尿体位,增加排尿难度。

血液灌注不足:产后出血导致低血容量,可引发膀胱黏膜缺血性水肿,加重排尿阻力。

二、产后尿潴留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1. 典型症状

下腹胀痛:膀胱充盈至300-500毫升时,产妇可感下腹部胀痛,严重时呈球形膨隆,叩诊呈浊音。

排尿困难:有尿意但无法排出,或排尿费力、尿流细弱、间断排尿。

残余尿量增加:通过导尿或膀胱超声测量,残余尿量常超过100毫升,严重者可达500毫升以上。

2. 并发症风险

泌尿系统感染:残余尿是细菌繁殖的良好培养基,尿潴留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较正常产妇高5-8倍。

膀胱破裂:极少数情况下,过度充盈的膀胱可能因外力(如咳嗽)或医源性操作(如导尿不当)发生破裂,导致腹膜炎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肾功能损害:长期尿潴留可引发肾积水,甚至导致肾功能不全。

3. 诊断标准

病史询问:重点了解分娩方式、产程时间、麻醉方式及排尿情况。

体格检查:观察下腹部膨隆程度,触诊膀胱边界,叩诊浊音区范围。

辅助检查:

膀胱超声:无创、快捷,可准确测量膀胱容积及残余尿量。

尿动力学检查:对反复尿潴留者,可评估膀胱压力、尿流率等参数,明确功能异常类型。

三、产后尿潴留的治疗策略

治疗原则为“尽早解除梗阻、恢复膀胱功能、预防并发症”,具体措施需根据尿潴留严重程度及病因分层实施。

1. 基础治疗(适用于轻度尿潴留)

诱导排尿:

听流水声:利用条件反射刺激排尿中枢,有效率约40%-60%。

热敷下腹部:40-45℃温水毛巾敷于耻骨上区域,促进膀胱肌肉收缩,每次15-20分钟。

按摩膀胱:双手重叠置于膀胱底部,顺时针方向环形按摩,力度由轻至重,避免直接压迫。

改变体位:协助产妇取半坐卧位或侧卧位,降低排尿姿势难度,尤其适用于剖宫产术后患者。

心理干预:通过健康宣教缓解焦虑情绪,解释尿潴留的暂时性,鼓励产妇放松盆底肌。

2. 药物治疗(适用于中度尿潴留)

新斯的明:胆碱酯酶抑制剂,可增强膀胱逼尿肌收缩力。用法:0.5-1毫克肌内注射,注射后30分钟内观察排尿情况。需注意禁忌症(如哮喘、机械性肠梗阻)。

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0.2毫克口服),可松弛尿道平滑肌,降低排尿阻力,尤其适用于尿道痉挛型尿潴留。

中药治疗:中医认为尿潴留属“癃闭”范畴,常用方剂如五苓散(泽泻、茯苓、猪苓等)可促进利尿,但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3. 器械辅助(适用于重度尿潴留)

导尿术:

间歇导尿:每4-6小时导尿一次,每次放尿不超过500毫升,避免膀胱快速排空引发出血。

留置导尿:适用于残余尿量持续>300毫升或合并感染者,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需定期开放导管以训练膀胱功能。

针灸治疗:选取关元、中极、三阴交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可促进膀胱气化功能恢复。

低频电刺激:通过电极片刺激盆底肌群,增强肌肉收缩力,每次20分钟,每日1-2次,连续3-5天。

4. 手术治疗(极少数病例)

对反复尿潴留且保守治疗无效者,需排查膀胱颈梗阻、尿道狭窄等器质性病变,必要时行膀胱颈切开术或尿道扩张术。

四、产后尿潴留的预防措施

预防关键在于减少危险因素暴露,具体措施包括:

1. 产前干预

盆底肌训练:妊娠28周起,指导产妇进行凯格尔运动(每日3组,每组10-15次收缩-放松循环),增强盆底肌支持力。

控制胎儿体重:通过饮食管理将新生儿体重控制在3000-3500克,降低巨大儿(≥4000克)导致的产道损伤风险。

心理疏导:开展产前健康教育,讲解分娩过程及可能并发症,减轻产妇对排尿困难的恐惧。

2. 产时管理

缩短第二产程:合理使用产钳或胎吸,避免盲目延长用力时间,减少盆底肌过度牵拉。

减少会阴侧切:严格掌握侧切指征(如胎儿窘迫、会阴弹性差),侧切率应控制在20%以下。

麻醉优化:硬膜外麻醉时控制药物剂量,避免平面过高(超过T6水平)导致膀胱感觉丧失。

3. 产后护理

早期排尿:产后2-4小时内鼓励产妇主动排尿,即使无尿意也应尝试坐起或下床活动。

疼痛控制:及时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会阴伤口疼痛,避免因疼痛抑制排尿反射。

膀胱功能训练:留置导尿者需定期夹闭-开放导管,每2-3小时开放一次,模拟正常排尿节律。

五、特殊情况处理

1. 剖宫产术后尿潴留

剖宫产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是阴道分娩的2-3倍,主要与硬膜外麻醉、切口疼痛及活动受限有关。处理原则为:

术后6小时拔除尿管,鼓励尽早下床活动。

若拔管后无法排尿,可重新留置尿管12-24小时,同时给予新斯的明注射。

预防性使用α受体阻滞剂(如术前1小时口服坦索罗辛0.2毫克)可降低发生率。

2. 糖尿病产妇尿潴留

糖尿病产妇因自主神经病变,膀胱感觉减退风险增加3倍。需加强监测:

产后每2小时评估膀胱充盈度。

残余尿量>150毫升时即需干预。

长期随访膀胱功能,预防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六、结语

产后尿潴留虽常见,但通过科学预防与及时干预,可显著降低其发生率及危害。产妇及家属需重视产后排尿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医疗机构应优化分娩管理流程,加强盆底功能保护。通过医患共同协作,绝大多数尿潴留可在短期内恢复,避免长期并发症的发生。

(宋小青 滑县人民医院 产二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