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甲状腺结节莫恐慌,超声检查来把关

2023-04-18 16:1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体检报告单上,“甲状腺结节”这几个字总能让不少人心头一紧,甚至陷入焦虑和恐惧。这种担忧并非毫无缘由——甲状腺作为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一旦出现结节,人们难免会联想到“肿瘤”“癌症”等可怕的字眼。然而,甲状腺结节真的如想象中那么可怕吗?超声检查又如何帮助我们科学应对? 

一、甲状腺结节的“恐慌陷阱”:三大误解要避开

误解一:结节=癌症前兆

“查出甲状腺结节,是不是离癌症不远了?”这是许多人拿到报告后的第一反应。事实上,甲状腺结节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病变,成年人群中检出率高达20%-70%,但其中恶性的比例仅占5%-10%。绝大多数结节是良性的,可能伴随人体多年而不引发任何症状,更不会发展成癌症。

误解二:结节越大越危险

“我的结节有3厘米,是不是比1厘米的更危险?”这种担忧源于对结节大小的过度关注。实际上,结节的恶性风险与大小并无直接联系。有些直径不足1厘米的小结节可能因边界模糊、内部钙化等特征被判定为高危,而直径超过4厘米的大结节反而可能是良性的腺瘤。医生判断结节性质时,更关注其形态是否规则、边缘是否清晰、血流信号是否异常等特征,而非单纯看大小。

误解三:碘盐是结节“元凶”

“吃碘盐会导致甲状腺结节,以后要改吃无碘盐!”这种说法流传甚广,但缺乏科学依据。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关键原料,长期缺碘反而会引发甲状腺功能异常,增加结节风险。我国居民的碘摄入量处于适宜水平,正常食用加碘盐不会导致结节高发。是否需要限碘,应根据结节类型和医生建议决定,盲目停用碘盐可能引发新问题。

二、超声检查:甲状腺结节的“精准侦探”

1、精确定位与大小测量

超声能发现直径仅1毫米的微小结节,并准确测量其长径。这一功能对监测结节变化至关重要——若结节在短期内快速增大,可能提示恶性风险,需进一步检查;若结节多年稳定,则可放宽心态,定期随访。

2、鉴别结节性质

超声通过观察结节的“外貌特征”判断其良恶性:

良性结节:通常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内部回声均匀,可能伴有囊性成分。

恶性结节:多表现为边缘模糊、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能伴有微小钙化或血流信号丰富。

3、辅助穿刺活检

对于超声提示恶性风险较高的结节,医生会建议进行细针穿刺活检。超声引导下的穿刺能精准定位结节,确保获取足够细胞样本,避免误穿周围组织。这一检查是确诊甲状腺癌的“金标准”,准确率高达90%以上。

4、监控治疗效果

对已接受治疗的结节,超声能定期追踪其变化,及时发现复发或新生结节。例如,消融后的结节会逐渐缩小,超声可量化其体积变化,评估治疗效果。

三、正确对待甲状腺结节:理性与行动并重

1、及时咨询,专业评估

拿到体检报告后,应尽快前往内分泌科或甲状腺外科就诊。医生会结合超声报告、甲状腺功能检查及个人病史,综合评估结节性质。若结节无症状、不影响健康,可每6-12个月复查超声;若结节形态可疑或合并甲亢,则需进一步检查或治疗。

2、调整生活,保持平衡

饮食:保持碘摄入均衡,避免过量或不足;减少辛辣食物、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以免刺激甲状腺。

作息:规律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减少内分泌失调风险。

运动:适度锻炼能增强免疫力,但需避免颈部过度拉伸或压迫。

3、心态平和,避免极端

不忽视:即使结节无症状,也应定期随访,动态观察其变化。

不过度治疗:大多数良性结节无需手术,盲目切除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需终身服药补充激素。

恐慌源于未知,科学源于了解——面对结节,用知识武装自己,才是最好的“防护盾”。

(董文超 鹤壁市中医院 功能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