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脑瘫儿童的“姿势控制”:康复训练从哪入手?

2025-07-26 08:1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脑瘫儿童因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常伴随运动发育迟缓、姿势异常等问题。姿势控制是脑瘫康复的核心环节,它不仅关乎孩子的日常活动能力,更直接影响其骨骼发育、平衡能力及社交参与。本文将结合临床实践与家庭护理经验,系统解析脑瘫儿童姿势控制康复训练的四大关键方向。

一、姿势管理的核心:从“被动矫正”到“主动控制”

脑瘫儿童的姿势异常往往呈现“代偿性”特征:例如,下肢肌张力高的孩子可能通过“踮脚尖”行走来缓解小腿痉挛,但长期代偿会导致跟腱挛缩、足弓塌陷等继发问题。因此,姿势管理的首要原则是打破异常模式,重建正常力线。

1.抱姿调整:日常姿势管理的起点

对于无法独坐的婴幼儿,家长需掌握“功能性抱姿”:

-下肢痉挛型:采用“骑跨式”抱姿,将孩子双腿分开跨坐在家长手臂上,利用重力外展髋关节,降低内收肌张力。

-角弓反张型:使用“抱球式”姿势,将孩子置于家长腋前下方,一手托住膝后形成屈曲,抑制头颈背屈。

-低张力型:选择“背靠式”抱姿,让孩子背部依靠家长,一手托臀部,另一手置于胸前提供支持,激活躯干肌肉。

临床数据显示,持续3个月的正确抱姿训练可使70%以上患儿的髋关节内收角改善15°-20°。

2.睡眠姿势:夜间骨骼重塑的关键期

夜间生长激素分泌高峰期(2100-100、500-700)是骨骼矫正的黄金时段。建议:

-仰卧位时,在双腿间放置软枕,防止“剪刀样”交叉;

-侧卧位时,使用楔形枕支撑背部,保持脊柱中立位;

-佩戴夜间矫形器(如动态踝足矫形器),持续控制足下垂、尖足等问题。

二、分阶段训练:从基础支撑到动态平衡

姿势控制训练需遵循“由静到动、由简到繁”的原则,分阶段突破关键能力。

1.仰卧位:头部与躯干控制的基础

-头部控制:通过色彩玩具引导抬头,或按压脊柱两侧肌肉辅助抬头;对头后仰者,可轻压双肩并扶头前倾。

-骨盆控制:进行“桥式运动”(仰卧屈膝,抬臀离床),增强腰背肌力量。研究显示,每日3组、每组10次的桥式训练,持续6周可显著提升患儿坐位平衡能力。

-髋关节活动:针对“剪刀腿”患儿,采用“双下肢外展-外旋”训练,配合手法按摩放松内收肌。

2.俯卧位:为爬行与坐立奠基

-抬头训练:在楔形垫上保持俯卧,用发声玩具诱导抬头至45°-90°;

-手支撑训练:从肘支撑逐步过渡到手膝跪位,增强上肢负重能力;

-爬行准备:通过“交替伸手-蹬腿”训练,建立四肢协调模式。例如,将玩具置于患儿前方,诱导其右手-左膝-左手-右膝的循环移动。

3.坐位训练:从静态保持到动态调整

-辅助坐姿:使用靠背椅或矫形器,保持髋、膝、踝关节90°屈曲,双脚平放地面;

-平衡挑战:在坐位上进行“前后左右轻摇”训练,诱导头部与躯干的保护性反应;

-功能活动:结合进食、绘画等日常任务,提升坐位实用性。例如,让患儿坐在桌前,用双手抓取不同高度的物品,锻炼躯干旋转能力。

三、多维度干预:整合运动、物理与辅助技术

姿势控制需综合运用多种康复手段,形成“训练-强化-维持”的闭环。

1.运动疗法:针对性突破关键肌群

-痉挛型:采用“缓慢牵拉”技术降低肌张力,如持续牵拉腘绳肌15-30秒,每日3-5次;

-低张力型:通过“快速挤压”刺激肌肉收缩,例如用双手快速挤压患儿大腿前侧,诱发股四头肌反应;

-手足徐动型:利用“节律性稳定”技术抑制异常运动,如训练者双手固定患儿肘关节,引导其做缓慢的屈伸运动。

2.物理因子治疗:辅助缓解痉挛

-低频脉冲电刺激:通过电流刺激痉挛肌的拮抗肌(如腓肠肌的拮抗肌为胫骨前肌),促进肌力平衡;

-水疗:利用水的浮力减轻体重负荷,在水中进行步行训练可降低髋关节内收角10°-15°;

-热疗:对痉挛肌进行热敷(40℃-45℃,15-20分钟),可暂时性降低肌张力,提升训练效果。

3.辅助器具:长期维持正确姿势

-矫形器:动态踝足矫形器(DAFO)可控制足下垂,同时允许踝关节5°-10°的背屈活动;

-座椅系统:定制化座椅需满足“骨盆垂直、髋膝屈曲90°、足跟承重”等条件,配合腰部支撑带可提升坐位稳定性;

-站立架:每日站立训练30-60分钟,可预防骨质疏松,促进下肢骨骼生长。

四、家庭与机构的协同:构建全天候康复网络

姿势控制训练需贯穿于家庭生活的每个场景,形成“医院-家庭-学校”的联动模式。

1.家庭环境改造

-地面铺设防滑垫,减少跌倒风险;

-家具边缘加装软包,避免碰撞损伤;

-设置“训练角”,配备楔形垫、滚筒等简易器材,方便日常练习。

2.家长技能培训

-参加“24小时姿势管理”课程,掌握抱姿、喂食、如厕等场景的姿势调整技巧;

-学习使用“GMs评估”(全身运动质量评估)工具,定期监测孩子运动发育进展;

-加入家长互助小组,分享训练心得与资源。

3.学校适应性支持

-与教师沟通孩子的姿势需求,例如调整课桌高度、允许使用矫形座椅;

-设计“课间运动操”,包含头部旋转、躯干伸展等动作,缓解久坐疲劳;

-鼓励参与集体活动,通过社交互动提升姿势控制的主动性。

结语:姿势控制,通往独立生活的桥梁

脑瘫儿童的姿势控制训练是一场“持久战”,它需要科学的方法、家庭的坚持与社会的支持。从婴儿期的抱姿调整,到学龄期的平衡训练,每一个细微的进步都凝聚着康复师、家长与孩子的共同努力。正如一位康复专家所言:“姿势控制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孩子‘坐得更直’,而是帮助他们‘活得更自由’。”通过系统化的训练,脑瘫儿童完全有可能突破身体限制,拥抱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殷为远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 康复医学科 康复治疗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