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夏天贪凉易腹泻?中医温补脾胃护肠道攻略

2025-07-27 16:1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炎炎夏日,冰镇西瓜、冷饮、空调房成了许多人消暑的“标配”。然而,贪凉背后却隐藏着健康隐患——腹泻频发。中医认为,夏季腹泻多因“寒邪直中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肠道功能紊乱。

一、夏季腹泻的中医致病机理

夏季腹泻的根源在于“寒热失衡”。冷饮、冰镇水果等低温食物进入胃肠道后,会直接刺激肠道平滑肌收缩,引发“肠鸣腹泻”。这类寒凉刺激不仅会减缓胃液分泌,导致食物滞留发酵,还会使肠道菌群失调,增加致病菌感染风险。

从中医理论看,夏季腹泻可细分为三种类型:胃部受寒型表现为胃脘冷痛、喜温喜按;消化不良型多见上腹饱胀、嗳气反酸;胃肠炎型则伴有发热、呕吐等感染症状。

二、中医温补脾胃的实用策略

1.饮食调养:温热为主,忌食生冷

夏季饮食需遵循“温热不燥”原则。早餐可食用山药小米粥,山药健脾益胃,小米养胃安神;午餐搭配茯苓薏米炖排骨,茯苓利水渗湿,薏米健脾止泻。推荐饮用生姜红糖水,生姜温中散寒,红糖补中益气,每日晨起空腹饮用100ml,可有效缓解胃部寒凉。

需特别注意避免“寒热交替”饮食,如刚吃完火锅就喝冰啤酒。临床数据显示,此类饮食方式使急性胃肠炎发病率提高40%。建议将冷饮替换为常温酸梅汤,既解暑又不伤脾胃。

2.运动保健:动静结合,疏通经络

推荐“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站立位,双手交替上举下按,配合深呼吸,每日练习15分钟。该动作通过拉伸胁肋部经络,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此运动可增强胃肠蠕动节律性,改善肠道微循环。

艾灸疗法对虚寒型腹泻有显著疗效。选取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中脘(脐上4寸)等穴位,用艾条悬灸15-20分钟,每周2-3次。需注意艾灸后4小时内避免接触冷水,防止寒邪入侵。

3.中药调理:辨证施治,标本兼顾

对于脾胃虚寒者,可服用参苓白术散,该方剂含人参、白术、茯苓等药材,具有健脾益气、渗湿止泻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可调节肠道菌群,增强黏膜屏障功能。

若出现腹痛腹泻症状,可用藿香正气水外敷神阙穴(肚脐),纱布浸湿药液后覆盖,胶布固定2小时。藿香正气水中的广藿香、紫苏叶等成分,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作用。

四、肠道保护的生活智慧

空调温度应控制在26-28℃,避免冷风直吹腹部。夜间睡眠时,建议使用薄毯覆盖腹部,防止夜间气温下降导致胃脘受凉。研究显示,腹部受寒可使肠道蠕动加快30%,增加腹泻风险。

夏季易出现“心火过旺”,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脾胃功能。建议每日进行10分钟“腹式呼吸”练习: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收缩,配合冥想放松,可有效缓解焦虑情绪。

五、特殊人群的防护要点

儿童脾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夏季应避免食用冰淇淋等冷饮。可选用丁桂儿脐贴,贴敷于神阙穴,其含有的丁香、肉桂等成分具有温中散寒作用。

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需注意食物温度控制。建议将食物放置至室温再食用,避免食用隔夜饭菜。可适当服用益生菌制剂,调节肠道菌群。

孕妇需谨慎用药,可食用蒸苹果止泻。将苹果洗净带皮蒸熟,连皮食用,苹果中的果胶具有收敛止泻作用。

夏季腹泻虽常见,但通过中医温补脾胃的方法可有效预防。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饮食作息习惯,避免贪凉过度。当出现腹泻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张浩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肛肠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