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从饮食到生活习惯,揭开结直肠癌背后的“神秘面纱”

2025-04-21 08:4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结直肠癌,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并非悄无声息,而是与我们日常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紧密交织。深入了解这些因素,犹如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为预防和早期发现提供关键线索。

一、饮食因素:舌尖上的“隐患”与“防线”

(一)高脂肪与高蛋白饮食

长期摄入大量高脂肪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肥肉等,会使肠道内胆汁酸分泌增加。胆汁酸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可形成致癌物质,刺激肠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增加癌变风险。同时,过多高蛋白饮食,尤其是红肉(如牛肉、猪肉、羊肉),在腌制、熏制等加工过程中会产生杂环胺、多环芳烃等致癌物,频繁食用这类加工肉类,无异于为结直肠癌的发生埋下种子。例如,香肠、腊肉等加工肉制品,深受许多人喜爱,但过量食用却可能成为健康的“隐形杀手”。

(二)膳食纤维缺乏

膳食纤维如同肠道的“清道夫”,它能促进肠道蠕动,增加粪便体积,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然而,现代精细化饮食导致人们膳食纤维摄入普遍不足。长期食用精米白面,蔬菜、水果、全谷物摄入过少,使得肠道蠕动减缓,便秘问题频发。便秘时,粪便中的致癌物质与肠黏膜接触时间延长,反复刺激肠壁,诱发细胞恶变。相反,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糙米、芹菜、苹果等,能吸附肠道内有害物质,将其排出体外,降低结直肠癌发病几率。

(三)微量元素与维生素失衡

钙、硒等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 D、叶酸等对结直肠癌具有防护作用。钙可结合肠道内游离的脂肪酸和胆汁酸,减少其对肠黏膜的损害;硒是抗氧化酶的组成成分,能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维生素 D 有助于维持细胞正常分化,叶酸参与 DNA 合成与修复。当饮食中缺乏这些营养素时,肠道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影响,癌变风险上升。例如,长期室内工作、鲜少晒太阳的人群,维生素 D 合成不足,又未通过食物或补充剂获取,可能增加结直肠癌患病风险。

二、生活习惯:点滴日常中的“致癌雷区”与“防御堡垒”

(一)吸烟与饮酒

吸烟时,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经肺部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抵达肠道后,可改变肠道微生态,损伤肠黏膜屏障。同时,这些毒素会干扰细胞正常代谢,引发基因突变,促使癌细胞诞生。长期大量饮酒,尤其是高度白酒,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醛会对肠黏膜造成直接刺激与损伤,使肠道免疫功能下降,增加炎症发生风险,为结直肠癌的发生创造“温床”。

(二)久坐与缺乏运动

现代社会,久坐办公、长时间看电视等不良习惯盛行。久坐时,肠道蠕动减慢,腹腔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肠道内代谢废物堆积,毒素吸收增加。缺乏运动还会引起肥胖,肥胖是结直肠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多余脂肪组织释放的激素和生长因子,如瘦素、脂联素等,会扰乱人体内分泌和代谢平衡,刺激肠道细胞异常增殖。反之,坚持适量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快走、慢跑等),配合力量训练,可促进肠道蠕动,控制体重,增强机体免疫力,为肠道健康筑牢防线。

(三)作息紊乱

长期熬夜、倒班等不规律作息打乱人体生物钟,影响肠道菌群的正常节律。肠道菌群在人体消化、代谢、免疫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作息紊乱时,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肠道微生态失衡,进而影响肠黏膜的修复与更新,增加炎症和癌变风险。充足而规律的睡眠能让身体各器官得到充分休息,维持肠道菌群稳定,助力肠道健康。

了解结直肠癌与饮食、生活习惯的关联,是我们守护肠道健康的第一步。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高脂肪、高蛋白及加工肉类摄取,保证营养均衡;戒烟限酒,避免久坐,规律作息,坚持运动,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改变,实则是抵御结直肠癌的有力武器。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警惕,养成良好习惯,才能让结直肠癌无缝可钻,守护自身健康长久相伴。

(邵一民 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 普外一区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