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血压高,自己买了降压药吃,怎么越吃头越晕?”“护士,我胃不好,天天喝小米粥养着,怎么还是不舒服?”在内科门诊和病房,这样的疑问几乎每天都能听到。高血压、糖尿病、胃炎等常见内科疾病,不仅需要规范治疗,更需要正确的用药和日常护理配合。但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常常因为“想当然”或轻信传言,走进了各种误区,反而影响康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内科疾病用药和护理中的常见误区,教你掌握科学的“打开方式”。
一、用药:这些“想当然”可能害了你
药物是控制内科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吃对药”比“吃药”更重要。临床上,因用药不当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加重的案例屡见不鲜,很多都源于这些常见误区:
1.凭感觉增减药量,跟着“症状”走
“血压不高了,药就停几天”“血糖降下来了,少吃一片没关系”——这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最容易犯的错。实际上,内科慢性病的用药需要“持续稳定”,症状缓解往往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并不代表疾病已经痊愈。
-以高血压为例,突然停药会导致血压反跳性升高,可能诱发心梗、中风;
-糖尿病患者随意减药,会造成血糖波动,长期如此会损伤血管、神经,增加肾衰竭、失明等并发症风险。
曾有一位高血压患者,夏天血压偏低就自行停药,秋天降温后血压骤升至180/110mmHg,突发脑出血。其实,血压随季节变化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量,而非擅自停药。
2.迷信“新药贵药”,觉得“越贵效果越好”
不少人认为“价格高的药一定比便宜的好”,甚至主动要求医生开进口药、新药。但药物的疗效并不取决于价格,而是看是否适合自己。
-比如降压药,硝苯地平普通片价格低廉,对某些早期高血压患者效果很好;而昂贵的长效制剂,更适合血压波动大、需要长期稳定控制的患者;
-治疗糖尿病的二甲双胍,是经典的平价药,却是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被证实多年。
医生开药时,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肝肾功能、经济状况等因素,“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3.中药、西药“混着吃”,忽视药物相互作用
有些人既吃西药,又自行加用“中药调理”,觉得“中西结合效果好”,却不知很多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可能影响疗效或增加副作用。
-比如降压药与含麻黄的中药(如某些感冒灵颗粒)同服,麻黄中的麻黄碱会升高血压,抵消降压效果;
-降糖药与甘草、人参同服,可能导致血糖升高,影响糖尿病控制;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患者,若同时吃含活血化瘀成分的中药(如丹参),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服用多种药物(包括保健品)前,一定要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所有药物,避免潜在风险。
4.不看说明书,“别人能吃我就能吃”
“邻居和我一样的病,他吃这个药效果好,我也买来试试”——这种做法非常危险。即使是同一种疾病,每个人的病情、体质、合并症都不同,用药方案也会有差异。
-比如同样是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需要联合抗生素治疗,而单纯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能需要用胃黏膜保护剂,盲目照搬他人药方可能无效甚至加重病情;
-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很多药物需要调整剂量,说明书上的“禁忌症”和“用法用量”必须仔细阅读,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二、日常护理:这些“好习惯”可能是误区
除了用药,日常护理对内科疾病的康复同样重要。但很多人遵循的“养生常识”,其实可能是错误的,反而不利于健康。
1.糖尿病患者:过度节食,反而伤身体
“得了糖尿病,就得‘饿肚子’,甜食一点都不能碰”——这是很多糖尿病患者的误区。过度节食会导致营养不良、低血糖,甚至引起血糖反跳性升高(身体因饥饿分泌升糖激素)。
正确的做法是“合理控糖,均衡饮食”:
-主食选择全谷物(糙米、燕麦),代替精米白面,既能控制血糖,又能增加饱腹感;
-适量吃水果(如苹果、草莓),每次200克左右,放在两餐之间吃,避免餐后血糖骤升;
-蛋白质和蔬菜不能少,比如每天1个鸡蛋、1杯牛奶、200克瘦肉,保证身体基本需求。
有位糖尿病患者为了控糖,每天只吃水煮菜,结果一个月后出现头晕、乏力,检查发现血糖偏低,还伴有贫血。调整饮食,增加优质蛋白后,血糖反而更稳定了。
2.高血压患者:只限盐,不控“隐形钠”
“高血压要少吃盐”是常识,但很多人只盯着做菜时放的盐,却忽视了食物中隐藏的“钠”。酱油、味精、咸菜、火腿、方便面等加工食品中,钠含量很高,过量摄入同样会导致血压升高。
正确的控钠方式是:
-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约一啤酒瓶盖),做菜时用限盐勺,少放酱油、蚝油(10毫升酱油≈1.5克盐);
-少吃加工食品,比如100克咸菜含钠量相当于5克盐,1包方便面的调料包钠含量可能超过全天需求;
-用天然香料(葱、姜、蒜、辣椒、柠檬)代替部分盐,增加风味又减少钠摄入。
3.胃病患者:长期喝小米粥,反而不利消化
“胃不好就喝小米粥养着”是很多人的观念,但长期单一吃流食,可能导致胃动力不足,反而加重胃胀、消化不良。
胃病患者的饮食原则是“细软、规律、多样化”:
-急性期(如胃溃疡发作)可以吃小米粥、烂面条,但病情稳定后要逐渐增加食物硬度,比如软米饭、馒头,让胃适应正常消化;
-避免过烫(>65℃)、过冷、油炸、腌制食物,减少胃黏膜刺激;
-少食多餐(每天5-6餐)不如定时定量(每天3餐),过度进食会让胃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影响修复。
曾有位慢性胃炎患者,连续半年每天喝小米粥,结果出现胃动力减弱,稍微吃点固体食物就胃胀。在医生建议下增加蔬菜、瘦肉,改成三餐规律饮食后,症状明显改善。
4.呼吸道疾病患者:过度“忌口”,影响免疫力
“咳嗽、感冒了,不能吃鸡蛋、鱼肉,会‘发’”——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呼吸道感染(如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时,身体需要更多蛋白质来修复组织、增强免疫力,过度忌口会导致营养不足,反而延长病程。
正确的饮食是:
-保证蛋白质摄入,比如鸡蛋、瘦肉、鱼、豆腐,帮助身体对抗感染;
-多喝水(每天1500-2000毫升),保持呼吸道湿润,利于痰液排出;
-少吃辛辣、过咸食物,避免刺激呼吸道,加重咳嗽。
三、正确的“护病”姿势:内科医生护士的3个核心建议
无论是用药还是日常护理,核心原则都是“科学、个体化、长期坚持”。结合临床经验,我们总结出3个关键要点:
1.与医生“有效沟通”,别隐瞒、别盲从
很多患者看病时“不好意思问”,回家后又“胡乱猜”。其实,清晰的沟通能让治疗更精准:
-就诊时主动说清:目前吃什么药(包括剂量、频率)、对什么药物过敏、有哪些不适症状(比如吃降压药后是否头晕);
-听不懂的医嘱一定要问:比如“这个药饭前吃,是饭前多久?”“血糖控制在多少算达标?”;
-不盲从网络信息:网上的“治病妙招”“用药指南”可能不适合你,有疑问及时咨询主治医生,避免被错误信息误导。
2.养成“记录习惯”,为治疗提供依据
内科慢性病需要长期管理,做好记录能帮助医生调整方案:
-高血压患者:每天固定时间测血压,记录数值和测量前是否运动、情绪如何;
-糖尿病患者:记录饮食、运动、血糖值,尤其是低血糖或血糖偏高时的情况;
-胃病患者:记录进食后是否不适、哪些食物会诱发症状,为饮食调整提供参考。
这些记录就像“病情日记”,能让医生更直观地了解你的情况,比单纯说“我不舒服”更有价值。
3.护理“循序渐进”,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比如运动,高血压患者不宜剧烈运动,可从每天快走10分钟开始,逐渐增加到30分钟;糖尿病患者运动时间最好在餐后1小时,避免空腹运动导致低血糖。护理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根据身体反应慢慢调整,找到既能促进康复又不会引起不适的方式。
四、写在最后:疾病管理,细节决定成败
内科常见疾病的治疗,从来都不是“吃对药就万事大吉”,而是用药、饮食、运动、情绪等多方面的综合管理。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小细节”——比如一片药的服用时间、一口饭的选择、一次血压的记录,往往决定了疾病控制的效果。
别再让“想当然”的误区耽误康复,也别把护理当作“负担”。当你学会正确用药,掌握适合自己的护理方式,就会发现,慢性病其实可以和生活和平共处。记住,医生和护士是你的“战友”,但真正的“健康指挥官”是你自己——用心了解自己的身体,科学管理疾病,才能在这场持久战中赢得主动。
健康从来不是“没有疾病”,而是在与疾病共存时,依然能拥有高质量的生活。愿你走出误区,找到属于自己的健康之道。
(许小芳 濮阳市华龙区人民医院 全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