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糖高不只是“血糖的事”,眼底血管最“敏感”
血糖长期偏高,身体里的血管都会受影响,其中眼底的血管最“娇气”——它们细如发丝,又负责给视网膜(眼睛里的“感光底片”)供氧供血,血糖一高就容易“闹脾气”,慢慢变得脆弱、堵塞,甚至出血,这就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病”)。
视网膜是眼睛看东西的核心,一旦被病变的血管连累,视力会悄悄下降,严重时会失明。更麻烦的是,糖网病早期几乎没症状,等眼睛明显不舒服时,往往已经晚了。所以,血糖高的人,得学会捕捉眼底血管发出的“小信号”。
二、眼底血管“刚开始闹别扭”,眼睛会有这些“小动作”
血糖刚影响到眼底血管时(早期糖网病),血管只是轻微受损(比如管壁变脆、有小渗出),视网膜还没严重受累,眼睛会有一些不明显的信号,容易被忽略:
1.看东西“偶尔模糊”,眨眨眼又好了
平时看手机、看书时,突然觉得字有点模糊,像蒙了层薄雾,眨几下眼睛或休息一会儿,又能看清楚。这不是老花眼或疲劳,是眼底血管暂时缺血、视网膜轻度水肿的表现——血糖波动大时(忽高忽低),血管渗透性增加,水分渗到视网膜里,就会暂时模糊。
2.眼前总飘“小黑影”,像飞虫或线头
眼前出现小黑点、细丝或小圆圈,跟着眼睛转动飘来飘去,打不着、抓不到,尤其看白墙或天空时更明显。这是眼底血管少量出血,血液流到玻璃体(眼睛里的“透明果冻”)里形成的“漂浮物”,是血管开始“漏血”的早期信号。
3.晚上看灯“有光圈”,颜色变浅
晚上看路灯、车灯时,光源周围出现一圈模糊的光晕(像彩虹),或者看颜色(尤其是红色、绿色)时,觉得不如以前鲜艳,分辨不清深浅。这是视网膜水肿影响了感光细胞,导致色觉和暗适应能力下降,也是眼底血管受损的早期表现。
三、血管“闹得厉害”,眼睛会发“紧急信号”,不能再拖
如果早期信号被忽略,眼底血管病变加重(中期或晚期糖网病),视网膜受损明显,眼睛会发出更强烈的信号,这时候必须马上检查:
1.看东西“总有一块黑影挡着”,固定不动
视野里出现固定的黑影(像窗帘遮了一块),不管眼睛怎么转,黑影都在同一个位置,而且范围可能越来越大。这是眼底血管大量出血,或视网膜上长出了“新生血管”(异常血管),挡住了光线进入,说明视网膜已经严重受损。
2.视力突然下降,看东西“变形扭曲”
本来能看清的人脸、文字,突然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变形(比如直线看成曲线,正方形看成梯形)。这是视网膜水肿加重,或黄斑区(看东西最清楚的中心区域)受累,黄斑一旦受损,中心视力会快速下降,恢复难度很大。
3.突然“眼前一黑”,什么都看不见
没有预兆地,一只眼或双眼突然看不见(像关灯一样),可能几秒钟后恢复一点,也可能持续看不见。这是眼底大血管堵塞,或新生血管大量出血,导致视网膜急性缺血,是糖网病最紧急的信号,必须24小时内就医,否则可能永久失明。
四、哪些情况会让眼底血管“更生气”?这些习惯要改
血糖高是糖网病的根源,但这些习惯会“火上浇油”,让血管病变来得更快、更严重:
1.血糖“忽高忽低”,比“一直高”更伤血管
血糖像坐过山车(比如早上10mmol/L,中午20mmol/L,晚上又降到6mmol/L),血管会反复受到“高渗”和“正常”的刺激,管壁更容易受损、变脆,比长期稳定在较高水平(如10-12mmol/L)更危险。控制血糖的关键是“稳”,不是偶尔降到正常。
2.血压、血脂也“高”,血管“雪上加霜”
高血压会让眼底血管压力增大,更容易破裂出血;高血脂会让血管壁堆积脂质,加速堵塞。血糖、血压、血脂“三高”同时存在,糖网病的风险会增加3-4倍,就像血管同时被三个“敌人”攻击,很快就会崩溃。
3.抽烟、喝酒,直接“刺激”眼底血管
抽烟会让血管收缩、痉挛,减少视网膜供血;酒精会扩张血管,加重眼底出血。有糖尿病还抽烟喝酒的人,糖网病出现的时间会比不抽烟喝酒的人早5-10年,而且病变程度更严重。
4.糖尿病“年限长”,血管“老化快”
患糖尿病的时间越长,糖网病的概率越高:糖尿病5年以上,糖网病发生率约25%;10年以上,超过50%;20年以上,几乎80%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糖网病。就像一根橡皮筋,长期被拉伸,总会慢慢失去弹性,眼底血管也一样。
五、糖网病“防比治更重要”,这些事能“安抚”眼底血管
糖网病一旦出现,很难逆转,但做好这些事,能让眼底血管“少闹脾气”,延缓病变:
1.血糖“控在达标范围”,给血管“减压”
-普通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
-老年人或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别追求“越低越好”(低血糖也伤血管),稳定是关键,通过饮食、运动、药物配合,让血糖波动幅度不超过3mmol/L。
2.血压、血脂“一起管”,别让血管“受多方欺负”
-血压控制在<130/80mmHg(比普通人更严格);
-血脂里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2.6mmol/L(合并冠心病的患者<1.8mmol/L)。
定期测血压(每周至少2次)、查血脂(每3-6个月一次),高了及时用药,和血糖一起“综合治理”。
3.定期查眼底,“没症状也要查”
-糖尿病确诊后,马上做第一次眼底检查;
-之后:1型糖尿病每年查一次,2型糖尿病每半年查一次;
-已经有糖网病的患者:根据医生建议,每3-6个月查一次(病情重的可能每月查)。
查眼底不用“开刀”,通过眼底镜或眼底照相就能完成,能早期发现血管的“小动作”,在没症状时就干预。
4.眼睛“别太累”,减少对视网膜的“刺激”
-看手机、电脑每30分钟,闭眼休息5分钟,或看远处(5米以外)的东西,让视网膜放松;
-避免强光直射眼睛(比如正午阳光、电焊光),外出戴防紫外线的太阳镜;
-别用力揉眼睛,揉眼睛可能加重眼底出血(尤其是已有少量出血的人)。
六、已经有糖网病,这些治疗能“制止”血管“闹事”
如果已经出现糖网病,及时治疗能保住视力,避免失明,治疗方法根据病情选:
1.早期(轻度病变):“打激光”封闭渗漏点
眼底有少量出血、渗出时,用激光“打”在病变的血管上,封闭渗漏点,阻止血管继续出血,同时让视网膜缺氧区域“萎缩”,减少新生血管生长(新生血管更易出血)。激光治疗是局部的,不疼,一次10-20分钟,可能需要1-3次完成。
2.中期(出血、水肿明显):“打针”减轻水肿
向玻璃体里注射抗新生血管药物(如雷珠单抗、阿柏西普),能抑制新生血管生长,减轻视网膜水肿,让视力暂时提高。通常每月打一次,连续3次后根据情况调整,像给眼底血管“撒镇静剂”,让它们别再“乱出血”。
3.晚期(大量出血、视网膜脱离):“做手术”清理积血
眼底大量出血导致玻璃体混浊,或视网膜被牵拉脱离时,需要做玻璃体切割手术:通过微小切口,把玻璃体里的积血清除,剥除病变的膜,让视网膜复位。手术能挽救视力,但术后视力恢复程度取决于视网膜受损的情况(受损越轻,恢复越好)。
七、这些误区会“加速”糖网病,赶紧避开
很多糖尿病患者对糖网病有误解,这些误区会让眼底血管“闹得更凶”,必须纠正:
1.“眼睛不难受,就没糖网病”——错
糖网病早期几乎没症状,等眼睛疼、看不清时,视网膜已经严重受损,甚至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就像家里的水管漏水,刚开始水滴在地板下,看不见,等水渗到表面时,地板已经泡坏了,眼底血管出血也是一个道理。
2.“血糖控制好了,就不用查眼底”——错
即使血糖控制得好,患糖尿病时间长了,糖网病仍可能出现(只是概率低一点)。而且有些人发现糖尿病时,其实已经患病好几年了(没症状没发现),眼底血管可能已经受损,必须查眼底才能确认。
3.“激光治疗会把眼睛‘打坏’”——错
激光治疗是针对病变的小范围血管,不会损伤正常视网膜,目的是“止损”,防止病变扩大。不做激光,病变可能继续发展,最终失明,相比之下,激光治疗的收益远大于风险。
4.“视力好了,糖网病就好了”——错
糖网病治疗后,视力可能暂时提高(比如水肿消退后),但病变的血管并没有“恢复正常”,只是不再继续恶化。一旦放松血糖控制,血管可能再次“闹事”,必须坚持定期复查和控制血糖。
八、眼底血管的“脾气”,全靠血糖“说了算”
血糖高了,眼底血管会用“模糊、黑影、视野缺损”等信号表达不满,这些信号背后,是视网膜正在被悄悄损伤。糖网病最可怕的不是失明,而是它的“隐蔽性”——等发现时往往晚了。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定期查眼底,比出现症状后再治疗更重要。就像照顾一个脾气不好的朋友,平时多关心、多注意,才能避免它“发脾气”,眼底血管也一样,你对它用心,它就不会让你“看不见”这个世界。
记住,糖网病的小信号,都是身体在提醒你:该好好管管血糖了,别让眼睛为血糖“买单”。
(陈小霞 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眼底二病区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