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视网膜动脉“罢工”,就是眼底“断了电”
视网膜动脉是给眼底“供电”的血管,专门给视网膜的感光细胞输送氧气和营养。一旦这条动脉突然堵塞(医学上叫“视网膜动脉阻塞”),就像家里的电线突然断电,视网膜瞬间失去“能量供应”,感光细胞无法工作,眼睛会瞬间看不清东西,甚至失明。
这种“罢工”来得特别突然——可能前一秒还在看手机、看电视,下一秒眼前就一片漆黑,或视野里出现一大块黑影,而且不会自己恢复。就像工厂突然断电,机器马上停转,视网膜动脉堵塞后,感光细胞也会“立刻停工”,耽误时间越长,细胞坏死越多,视力越难恢复。
二、视网膜动脉“罢工”前,可能有“小警告”
多数视网膜动脉堵塞是突然发生的,但少数人在“罢工”前几小时或几天,会出现短暂的“预警信号”,可惜常被忽略:
1.眼前突然“发黑”,几秒后恢复
眼睛看东西时,突然像被一块黑布完全遮住,什么都看不见,持续几秒到几十秒后,黑影又突然消失,视力恢复正常。这是视网膜动脉暂时痉挛、供血不足的表现,就像电线接触不良,灯闪了一下又亮了,是动脉堵塞的“前奏”。
这种“一过性黑矇”可能只出现一次,也可能一天出现几次,每次持续时间越来越长,最后变成完全堵塞。
2.视野边缘“发暗”,范围慢慢扩大
看东西时,视野的边缘(比如左边、右边)突然变暗,像被阴影覆盖,而且这片阴影慢慢向中心蔓延,几分钟后又恢复正常。这是分支视网膜动脉暂时缺血的信号——负责边缘视野的动脉暂时堵塞,供血恢复后视野又正常了。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说明动脉已经有狭窄或痉挛,随时可能完全堵塞。
三、视网膜动脉“罢工”时,眼睛会有这些“紧急表现”
完全堵塞时,症状非常明显,而且不会缓解,这些表现是身体在“呼救”:
1.视力瞬间下降,只剩“光感”
一只眼睛突然看不清,几秒钟内视力从1.0降到只能看到眼前的手影(光感),甚至连光都看不见(无光感),这是视网膜中央动脉堵塞的典型表现——主干被堵,整个视网膜缺血,视力瞬间丧失。
这种视力下降是“断崖式”的,没有逐渐加重的过程,就像电灯突然熄灭,不是慢慢变暗。
2.视野“缺了一块”,固定不动
如果是分支视网膜动脉堵塞(某一根分支动脉被堵),不会全眼失明,而是视野里出现一块固定的黑影(比如右上角、左下角),这块黑影不会随眼球转动移动,也不会消失,就像照片被挖掉了一块,永远缺在那里。
黑影的位置和堵塞的动脉有关——堵了颞侧动脉,外侧视野缺一块;堵了鼻侧动脉,内侧视野缺一块。
3.眼睛“不疼不痒”,但问题很严重
视网膜上没有痛觉神经,动脉堵塞时不会出现眼痛、眼红,只会影响视力,这也是它容易被耽误的原因——很多人觉得“眼睛不疼,应该不是大病”,结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但实际上,“无痛性突然失明”往往是最危险的眼科急症之一,比有疼痛的眼病更需要紧急处理。
四、为啥视网膜动脉会突然“罢工”?这些“凶手”要知道
视网膜动脉平时畅通无阻,突然堵塞,主要和这些因素有关,就像水管突然堵住,要么是有东西堵住了,要么是水管本身出了问题:
1.动脉里“长血栓”,直接堵死血管
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上堆积脂质斑块,斑块脱落形成血栓,随血流冲到视网膜动脉(动脉较细),把血管堵死。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让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3-5倍。
就像生锈的水管,内壁结垢脱落,堵住了狭窄的管道。
2.动脉“痉挛”,血管突然收缩变细
血管壁受刺激(如精神紧张、寒冷、疲劳)时,会突然痉挛收缩,管腔变细甚至闭合,血流无法通过,导致视网膜缺血。这种情况多见于年轻人(没有高血压、高血脂),常因熬夜、压力大、情绪激动诱发。
就像花园的浇水软管,被突然踩扁,水流完全中断。
3.其他“外来物”堵塞血管
心脏疾病(如房颤、心脏瓣膜病)可能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视网膜动脉,造成堵塞;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斑块脱落也可能堵塞视网膜动脉。这些属于“栓塞性堵塞”,血栓来自身体其他部位。
五、视网膜动脉“罢工”,治疗拼的是“分钟”,黄金时间“90分钟”
视网膜动脉堵塞的治疗时间比心肌梗死、脑梗死更紧迫,因为视网膜感光细胞对缺血非常敏感:
1.堵塞后90分钟内:“黄金抢救期”
这是挽救视力的最佳时间。如果在90分钟内打通血管,恢复供血,大部分感光细胞还没坏死,视力可能恢复到0.5以上(视堵塞部位而定),就像及时给干涸的秧苗浇水,秧苗还能活过来。
2.堵塞后4-6小时:“可抢救期”
超过90分钟但在6小时内,部分感光细胞已经坏死,但还有一部分能挽救,治疗后可能恢复部分视力(比如从光感恢复到0.1-0.3),但很难恢复到正常。
3.堵塞超过6小时:“难恢复期”
超过6小时,大部分感光细胞已经坏死(不可再生),即使打通血管,视力也很难恢复,可能永远只有光感或失明,就像秧苗已经枯死,再浇水也活不过来。
所以,一旦出现突然视力下降、眼前发黑,必须立即到眼科急诊,争取在90分钟内治疗,每耽误1分钟,视力恢复的希望就减少一分。
六、视网膜动脉“罢工”,医生会用这些方法“紧急抢救”
治疗的核心是“尽快打通血管,恢复供血”,方法根据堵塞时间和原因选择:
1.扩张血管:让血管“松开来”
-吸入亚硝酸异戊酯(一种挥发性药物),通过肺部吸收,快速扩张全身血管(包括视网膜动脉);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促进血管扩张,增加血流;
-眼周注射扩血管药物(如妥拉唑林),直接作用于眼部血管,缓解痉挛。
这些方法能在几分钟内起效,争取打通血管的时间。
2.降低眼压:“减轻血管压力”
-前房穿刺:用细针从眼球前房抽出少量房水,快速降低眼压,让血流更容易通过堵塞的动脉(眼压降低,血管内的血流阻力减小);
-静脉滴注甘露醇:通过脱水作用降低眼压,持续2-3小时,帮助血流恢复。
降低眼压就像给堵塞的水管“减压”,让水流更容易冲开堵塞物。
3.溶栓治疗:溶解血栓(仅限早期)
如果在发病4小时内,排除出血风险后,可能用溶栓药物(如尿激酶)静脉滴注或眼动脉介入溶栓,直接溶解血栓,恢复血流。但这种方法有出血风险(如脑出血),需要严格评估。
4.吸氧:减少细胞缺氧损伤
给予高浓度氧气(95%氧气+5%二氧化碳)吸入,增加视网膜的氧供应,减少缺血细胞的坏死速度,为打通血管争取时间。
七、抢救后,做好这些事防止“再次罢工”
视网膜动脉堵塞抢救成功后,复发风险很高(约10%-20%),做好这些事能降低再次堵塞的可能:
1.查“全身血管”,找“堵塞原因”
-做颈动脉超声:看颈动脉是否有斑块、狭窄(颈动脉斑块脱落是常见原因);
-查心电图、心脏超声:排除房颤、心脏瓣膜病(心脏血栓可能脱落堵塞视网膜动脉);
-查血糖、血脂、血压:评估是否有“三高”(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
找到原因才能针对性治疗,从源头防止再次堵塞。
2.控制“三高”,保护血管
-血压:控制在<140/90mmHg(合并糖尿病<130/80mmHg),避免忽高忽低;
-血糖: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10.0mmol/L;
-血脂:低密度脂蛋白<1.8mmol/L(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必要时吃他汀类降脂药。
3.吃“抗血小板药”,预防血栓
医生可能会开阿司匹林(每天100mg)等抗血小板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降低再次堵塞的风险(需长期服用,不可擅自停药)。
4.改变“危险习惯”,减少血管刺激
-戒烟:抽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必须彻底戒掉;
-限酒:酒精会升高血压,刺激血管痉挛,每天饮酒不超过1两(白酒);
-避免熬夜、过度疲劳:这些会诱发血管痉挛,增加堵塞风险。
八、这些误区会“耽误”抢救,必须避开
视网膜动脉堵塞的抢救时间以“分钟”计算,这些误区可能让你错过最佳时机:
1.“眼睛不疼,先观察一下”——错
视网膜动脉堵塞没有疼痛,正是因为不疼,才更容易被忽视。等你“观察”到情况严重时,早已超过黄金抢救期,视力可能永远无法恢复。
2.“先去小诊所看看,不行再去大医院”——错
小诊所没有眼科急诊设备和经验,无法进行紧急处理(如前房穿刺、扩血管治疗),转到大医院的时间可能超过90分钟,直接影响预后。正确做法是:立即拨打120,直接送往有眼科急诊的大医院。
3.“年纪大了,视力下降正常”——错
即使是老年人,突然的视力下降也不正常,绝不是“老花眼加重”或“正常老化”,必须排除视网膜动脉堵塞、脑卒中(脑梗死可能同时影响视力)等急症。
4.“治疗后视力没恢复,就不用管了”——错
即使视力没恢复,也要查原因、控制“三高”、吃抗血小板药,防止另一只眼睛发生堵塞(双眼发病的概率约10%),同时避免脑卒中(视网膜动脉堵塞患者,5年内脑卒中风险增加2-3倍)。
九、视网膜动脉的“健康”,拼的是“速度”
视网膜动脉堵塞是眼科最紧急的急症之一,从发病到治疗的每一分钟都在决定视力的命运。它的典型信号(突然失明、眼前发黑、视野缺损)很独特,只要出现,必须立即就医,没有“观察”的时间。
对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房颤的人来说,控制好基础病、定期查眼底和颈动脉,是最好的预防。记住,视网膜动脉“罢工”时,时间就是视力,快一秒,就多一分希望。
(陈小霞 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眼底二病区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