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视网膜静脉堵了?像眼底血管“堵车”,得赶紧疏通

2024-05-20 15:1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视网膜静脉堵塞,就是眼底血管“大堵车”

视网膜上的血管分动脉和静脉,动脉负责“送营养”,静脉负责“运垃圾”(把代谢废物运走)。视网膜静脉堵塞,就像眼底的“主干道”被堵了,血液和代谢废物排不出去,堵在血管里,甚至“溢出”到视网膜上,导致视网膜水肿、出血,看东西自然就出问题。

这种“堵车”不是慢慢堵上的,往往突然发生——可能前一秒看东西还清楚,下一秒就觉得眼前像被一块黑布遮住,或视野里有一片模糊,而且不会自己缓解。就像城市主干道突然堵车,车辆排成长龙,不及时疏通,后面的问题会越来越多。

二、为啥视网膜静脉会“堵车”?这些“危险因素”是推手

眼底血管平时畅通无阻,突然堵上,和这些因素脱不了关系,就像道路堵车总有原因(车多、路窄、有事故):

1.血管“变窄变脆”:高血压、高血脂是“元凶”

高血压会让血管壁变厚、管腔变窄(像老化的水管,内壁结垢),血流速度变慢;高血脂会让血液里的“脂肪颗粒”变多,血液变稠(像掺了泥沙的水),容易在狭窄的血管里形成血栓,把静脉堵死。有高血压、高血脂的人,视网膜静脉堵塞的风险比普通人高3-4倍。

2.糖尿病“伤血管”:静脉更易“堵上加堵”

糖尿病会损伤全身血管的内皮(血管内壁的“光滑膜”),让血管变粗糙,血液里的血小板、红细胞容易粘在上面,形成血栓。糖尿病患者的血液还容易凝固(凝血功能增强),静脉一旦有点狭窄,马上就会被血栓堵死,而且堵得更彻底。

3.年龄大了,血管“老化生锈”

50岁以上的人,血管自然老化,弹性下降,管腔变窄,加上新陈代谢变慢,血液黏稠度增加,视网膜静脉就像年久失修的道路,稍微有点“车流”变化就容易堵车。这也是为什么视网膜静脉堵塞在中老年人中更常见。

4.其他“小因素”:也可能引发“堵车”

-长期熬夜、压力大:会让血管收缩,血流变慢;

-突然用力(如搬重物、咳嗽):会瞬间增加眼部血管压力,可能诱发血栓形成;

-口服避孕药:某些避孕药会让血液凝固性增加,少数人可能因此诱发静脉堵塞。

三、视网膜静脉“堵车”,眼睛会发出这些“紧急信号”

静脉堵塞后,眼底血流不畅,视网膜会缺血、水肿、出血,眼睛会有明显症状,这些信号都是在“求救”:

1.突然看东西“一半模糊”,视野缺了一块

一只眼睛(很少两只同时)突然出现视野缺损——看正前方时,旁边的东西看不见(比如看书只能看到右边一半字,左边是黑的),或上方、下方有一片黑影,像被人用手挡住了一部分。这是因为视网膜某一区域的静脉堵了,对应的视野就会出问题。

2.看东西“变形扭曲”,直线变曲线

看门框、窗框等直线时,发现线条变弯了、鼓起来了,或看人脸时,鼻子、嘴巴的形状变歪了。这是静脉堵塞后,血液和液体渗到黄斑区(视网膜中心,负责精细视力),导致黄斑水肿、变形,就像“底片”被泡胀了,成像自然扭曲。

3.眼前“有黑影飘动”,越来越多

飘动堵死后,血管可能破裂出血,血液流到玻璃体(眼睛里的“透明胶状物”),就会出现大量小黑影、血丝状漂浮物,随着眼睛转动来回飘,严重时眼前像有红色烟雾,什么都看不清。这说明出血量大,必须紧急处理。

4.视力突然下降,从1.0降到0.1

平时视力很好,突然一下子看不清近处的东西(比如手机上的字),测视力时发现从1.0降到0.5甚至0.1以下,而且休息后也没好转。这是视网膜水肿、出血影响了感光细胞,不及时处理,视力可能永久下降。

四、视网膜静脉“堵车”,黄金疏通时间“不能等”

视网膜静脉堵塞和心梗、脑梗一样,有“黄金治疗时间”,耽误越久,视网膜损伤越重,恢复越难:

1.发病72小时内:“最佳疏通期”

静脉刚堵塞时,血栓还没完全“凝固”,视网膜缺血、水肿不严重,及时治疗(如溶栓、抗凝血)可能让血栓溶解,血管部分通畅,减少视网膜损伤。这时候治疗,视力恢复的希望最大,就像堵车刚发生,及时清障能很快恢复通行。

2.1-2周内:“止损期”

血栓已经凝固,血管很难完全疏通,但治疗能阻止病情恶化(如防止出血增多、水肿加重),保护未受损的视网膜。这时候治疗的目的是“减少损失”,避免视力进一步下降,就像堵车时间长了,先分流车辆,不让道路彻底瘫痪。

3.超过1个月:“后遗症期”

视网膜长期缺血、水肿,感光细胞会坏死(不可再生),可能出现“新生血管”(异常血管,容易大出血)、青光眼(眼压升高,眼痛)等后遗症。这时候治疗只能缓解症状,很难恢复视力,就像道路已经被堵死,旁边的建筑也被损坏,再疏通意义不大。

所以,一旦出现视力突然下降、视野缺损,必须在24小时内到眼科急诊,越快越好。

五、视网膜静脉“堵车”,医生会用这些方法“疏通”

根据堵塞的部位(分支静脉或中央静脉)、严重程度,医生会采取不同的“疏通”方法,目的是减轻水肿、防止出血、保护视力:

1.抗凝血、溶血栓:让血液“流动起来”

-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防止血栓扩大,让血液不容易凝固;

-注射抗凝药物:如果是新鲜血栓(发病3天内),可能用低分子肝素等药物,帮助溶解血栓,恢复部分血流(但不是所有患者都适用,需评估出血风险)。

2.眼内打针:减轻水肿,保护黄斑

向玻璃体腔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VEGF)药物,能减少视网膜水肿,抑制新生血管生长(新生血管是出血的“高危因素”)。通常每月打一次,连续3次后根据情况调整,能有效保护黄斑(中心视力区域),避免视力严重下降。

3.激光治疗:“封堵”病变血管

如果视网膜有大片缺血区(容易长新生血管),或出血点多,医生会用激光“光凝”治疗:用激光把缺血区的异常血管“烧闭”,阻止新生血管生长,减少出血风险。激光不会损伤正常视网膜,就像把“堵车路段”的岔路封死,避免更多车辆涌进来。

4.手术治疗:清除积血,缓解压力

如果玻璃体出血量大、长时间不吸收(超过1个月),或出现视网膜脱离、青光眼,需要做玻璃体切割手术:通过微小切口,把玻璃体里的积血清除,剥除病变的膜,让视网膜复位,降低眼压。手术能挽救部分视力,但术后视力恢复取决于视网膜受损程度。

六、“疏通”后,做好这些事防止“再次堵车”

视网膜静脉堵塞治疗后,不是一劳永逸,还可能再次堵塞,做好这些事能降低复发风险:

1.管好“三高”:从源头减少“堵车”可能

-血压:控制在<140/90mmHg(合并糖尿病的<130/80mmHg),定期测血压(每周至少3次),按时吃降压药;

-血糖: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10.0mmol/L,避免波动太大;

-血脂:低密度脂蛋白<2.6mmol/L,少吃肥肉、动物内脏,必要时吃降脂药。

2.定期查眼底:监控血管“状态”

-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各查一次眼底(眼底镜、眼底照相或OCT),看水肿、出血是否吸收;

-之后每6个月查一次,长期监控视网膜状态,发现异常(如新生血管)及时处理。

3.养成“护眼习惯”:减少血管负担

-别长时间看手机、电脑,每30分钟休息5分钟,避免眼睛疲劳;

-避免剧烈运动、用力咳嗽、搬重物(这些会增加眼部血管压力);

-戒烟限酒:抽烟会让血管收缩,加重缺血;酒精会扩张血管,可能诱发出血。

4.保持“血液通畅”:让血流“不黏稠”

-多喝水:每天喝1500-2000毫升水,让血液不黏稠;

-适度运动:每天散步3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剧烈运动);

-别熬夜:熬夜会让血液黏稠度增加,尽量23点前睡觉。

七、这些误区会“耽误”治疗,必须避开

视网膜静脉堵塞是急症,很多人因为误区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这些错误想法要纠正:

1.“眼睛模糊是老花眼,过几天就好”——错

老花眼是慢慢看不清,不会突然模糊或视野缺损;视网膜静脉堵塞的视力下降是突然的、不可逆的(耽误治疗会永久下降),把它当老花眼,等于放弃了最佳治疗时机。

2.“打针、激光会伤眼睛,不如慢慢养”——错

眼内打针是微创,激光是精准作用于病变血管,副作用很小;而不治疗,水肿和出血会持续损伤视网膜,最终可能失明。相比之下,治疗的收益远大于风险。

3.“血压高、血糖高,和眼睛没关系”——错

全身血管是相通的,高血压、高血糖伤的不只是心脏、肾脏,眼底血管更脆弱,受影响更早。控制“三高”不是为了治眼睛,是为了避免全身血管出问题,包括眼底。

4.“视力恢复了,就不用复查了”——错

视力恢复只是表面现象,眼底的血管可能还存在狭窄、缺血,随时可能再次堵塞或出血。不复查,就发现不了这些隐患,等到再次出问题,可能更严重。

八、视网膜静脉“堵车”,拼的是“时间”

视网膜静脉堵塞就像眼底的“急症”,从发病到治疗的时间,直接决定视力的预后。早一天治疗,可能多保留0.1的视力;晚一周治疗,可能永远失去清晰看世界的机会。

记住,眼睛突然看不清、视野有黑影,别等、别猜,马上到眼科急诊,这是对自己视力最负责的做法。就像城市堵车要及时疏导,眼底血管的“堵车”,同样耽误不起。

(陈小霞 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眼底二病区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