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腿上血管堵了咋回事?外周血管介入来“疏堵”

2025-03-21 13:0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8020

在日常生活中,你或许偶尔会感到腿部有些酸胀、乏力,走一会儿路就得停下来歇一歇,起初可能并未在意,以为只是累着了。但随着时间推移,症状逐渐加重,甚至出现腿部皮肤发凉、麻木,严重时脚部疼痛难忍,这时候可要警惕了,很有可能是腿上的血管“闹脾气”——堵住了。别慌张,今天就来详细聊聊腿上血管堵塞的那些事儿,以及神奇的外周血管介入是如何为血管“疏堵”,帮你重新找回轻松行走的畅快。

一、腿上血管堵了的“前因后果”

我们腿部的血管就像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负责将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输送到下肢的每一个角落,维持腿部肌肉、皮肤等组织的正常运转。一旦这些血管发生堵塞,就好比高速公路上出现了严重堵车,血液无法顺畅通行,下游的组织器官就会陷入“饥饿”与“缺氧”的困境。

造成腿上血管堵塞的原因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当属动脉硬化闭塞症,这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逐渐老化、变硬,内膜增厚,脂质沉积形成斑块的疾病。这些斑块就像水管内壁的铁锈,日积月累,使血管管腔越来越窄,最终导致堵塞。长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人群,由于体内代谢紊乱,脂质、糖类等物质更容易在血管壁沉积,加速动脉硬化进程,是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高危群体。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血栓形成。身体受伤、手术、长时间卧床不动等情况下,血液流动缓慢,容易在下肢静脉内形成血栓。这就如同河流流速减缓时,泥沙容易淤积一样。一旦血栓脱落,顺着血流漂动,很可能卡在腿部的血管中,瞬间阻断血流,引发急性下肢缺血,病情十分危急。

此外,血管炎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免疫系统异常激活,错误地攻击血管壁,导致血管内膜受损、炎症细胞浸润,进而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更容易并发血管炎,累及腿部血管。

二、血管堵塞的“危险信号”

腿上血管堵塞并非悄无声息,身体会发出诸多“危险信号”,提醒我们问题的存在。早期,患者可能只是在行走一段距离后,比如几百米,就出现腿部酸胀、沉重感,休息片刻后症状缓解,继续行走又会重复出现,这在医学上称为间歇性跛行。这是因为肌肉运动时需氧量增加,而堵塞的血管无法及时供应足够的血液,产生乳酸堆积,引发疼痛。

随着病情进展,腿部皮肤会发生变化,变得发凉、苍白,摸上去温度明显低于正常部位,这是由于血液循环不畅,热量无法有效传递。同时,皮肤感觉也变得迟钝,出现麻木感,甚至针刺、蚁咬般的疼痛,这是神经因缺血缺氧受到损伤的表现。

到了晚期,情况更加严重,腿部皮肤可能出现溃疡、坏疽,经久不愈。因为长时间缺血,组织细胞大量坏死,失去活力,轻微的外伤都可能引发感染,伤口难以愈合,若不及时治疗,可能面临截肢的风险,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三、外周血管介入:“疏堵”的神奇魔法

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宛如一位“血管清道夫”,凭借微创、精准的技术优势,为腿上血管堵塞的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1.球囊扩张术:撑开堵塞的“通道”:当医生通过详细检查,确诊血管堵塞的部位和程度后,球囊扩张术往往是常用的手段之一。手术时,医生先在患者大腿根部或其他合适部位,局部麻醉后穿刺血管,将一根纤细的导丝沿着血管慢慢送入堵塞部位,导丝就像“导航仪”,指引后续器械前进。接着,沿导丝推送特制的球囊导管至病变处,球囊到达预定位置后,向球囊内注入造影剂,使其膨胀,如同给瘪了的气球打气。膨胀的球囊对血管壁上的斑块和狭窄处施加均匀的压力,将堵塞物向四周挤压,撑开狭窄的血管管腔,瞬间恢复血流通道。整个过程患者一般只会感到轻微的胀痛,创伤极小,术后恢复也很快,通常当天或次日即可下床活动,大大缩短了住院时间。

2.支架置入术:搭建稳固的“桥梁”:对于一些血管狭窄严重、单纯球囊扩张效果不佳或容易复发的情况,支架置入术就派上用场了。在球囊扩张初步打通血管后,医生会通过导管将一个金属支架输送至病变部位,支架通常由不锈钢或镍钛合金等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支撑性和柔韧性。支架到达预定位置后,释放并撑开,紧贴血管壁,就像在血管内搭建了一座稳固的“桥梁”,确保血管长期保持通畅。支架置入后,药物涂层支架还能持续释放药物,抑制血管内膜增生,降低再狭窄风险,为血管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患者术后只需按照医嘱规律服药,定期复查,就能有效预防血管再次堵塞。

3.溶栓治疗:溶解要命的“血栓”:如果是急性血栓形成导致的血管堵塞,溶栓治疗至关重要。医生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物直接送达血栓部位,就像精准投放“炸弹”,靶向攻击血栓。溶栓药物能够激活体内的纤溶系统,将血栓中的纤维蛋白溶解,使血栓逐渐消散,恢复血流。这种局部给药方式比传统的全身静脉溶栓更精准、高效,能大大减少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在溶栓过程中,医生会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凝血功能等指标,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四、介入治疗的“术前术后”

1.术前准备:细致入微的“侦察”:在进行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前,患者需要经历一系列细致的准备工作。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既往的疾病、手术、过敏史,以及目前的用药情况,评估患者身体能否耐受手术。同时,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下肢血管超声等,全方位了解血管堵塞的状况、身体的整体机能,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精准依据。患者也要积极配合,术前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紧张焦虑情绪影响手术效果。

2.术后护理:贴心守护的“护航”:术后,医护人员会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护,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下肢血液循环是否恢复正常,包括皮肤温度、颜色、感觉,以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等。患者需卧床休息一段时间,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避免弯曲、用力,防止穿刺点出血或支架移位。一般术后6-8小时可在床上适当翻身,24小时后根据情况逐渐下床活动,但要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或剧烈运动。在饮食方面,术后早期宜清淡、易消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用力排便增加腹压,影响血管修复。同时,按照医嘱规律服用抗血小板、抗凝等药物,预防血栓再次形成,定期复查血管超声、凝血功能等,确保治疗效果持久稳定。

腿上血管堵了虽然棘手,但外周血管介入治疗这位“疏堵高手”,凭借其先进的技术、精准的操作,为患者开辟了一条微创、高效的治疗之路。只要患者及时发现症状,积极配合治疗,术后做好护理与康复,就能重新让腿部血管畅行无阻,大步迈向健康生活。希望每一位受腿上血管堵塞困扰的朋友都能早日康复,重拾行走的快乐。

(刘要先 漯河市中心医院 介入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