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视网膜脱离前有预兆?眼前飘黑影可得当心

2023-03-17 15:3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视网膜脱离,不是“眼睛掉出来”,是“底片掉了”

视网膜是眼睛里的“感光底片”,贴在眼球内壁上,负责把光信号变成神经信号传给大脑,我们才能看见东西。视网膜脱离,就是这张“底片”从眼球内壁上脱了下来,不再紧贴,就像墙纸从墙上鼓起来、掉下来一样。

脱离的视网膜无法正常感光,对应的视野就会变成黑影,如果整个视网膜都脱离,眼睛就会失明。更麻烦的是,视网膜上的神经细胞一旦缺血超过90分钟,就可能永久坏死,再也无法恢复功能。所以,抓住脱离前的预兆,及时处理,才能保住视力。

二、视网膜脱离前,眼睛会发“预警信号”,别忽略

视网膜脱离不是突然发生的,在完全脱离前,眼睛会发出一系列信号,这些信号是身体在“求救”:

1.眼前突然飘“大量黑影”,像下雨、像飞虫

眼前出现比平时多得多的小黑点、细丝、小片状物,像有小虫子在飞,或像下雨一样往下掉,尤其看白墙、天空时更明显。这是视网膜开始脱离时,牵拉玻璃体(眼睛里的“透明果冻”),导致玻璃体里的胶原纤维脱落形成的“漂浮物”,是最常见的早期信号。

这些黑影和平时偶尔出现的“飞蚊症”不同,它是突然增多的,数量多、变化快,有时还会跟着眼球转动“跳动”。

2.看东西“有闪光”,像闪电或火花

眼睛不动时,视野边缘突然闪过一道白光(像黑夜的闪电),或有小火花闪烁,尤其转头、眨眼、揉眼睛时更容易出现。这是视网膜被牵拉、刺激到感光细胞,产生的“异常光感”——就像拉扯塑料布时,布面会产生电火花,视网膜被牵拉也会“放电”。

闪光感刚开始可能偶尔出现,后来会越来越频繁,甚至闭眼时也能感觉到,这说明视网膜受到的牵拉越来越严重。

3.视野里“有黑影挡着”,范围越来越大

看东西时,眼前像有一块黑布或乌云,挡住了一部分视野(比如左边、右边或上方),而且这块黑影会慢慢扩大,从边缘向中心蔓延。这是视网膜已经部分脱离的表现——脱离的部分无法感光,就形成了黑影,脱离范围越大,黑影越大。

刚开始可能只是看不全报纸上的一行字,后来连人脸都只能看到一半,这时候视网膜已经脱离较多,必须紧急处理。

4.看东西“变形”,直线变弯、平面变凹

看门框、窗框等直线时,发现线条变弯曲了;看地板、墙壁等平面时,觉得中间凹下去一块。这是视网膜脱离影响到黄斑区(眼睛看东西最清楚的中心区域),导致成像变形,一旦出现这个信号,说明脱离已经靠近中心,视力会快速下降。

三、哪些人容易“视网膜脱离”?这些“高危因素”要警惕

视网膜脱离不是所有人都会遇到,以下人群风险更高,要特别注意眼睛发出的信号:

1.高度近视(600度以上):视网膜“被拉薄”

高度近视的人,眼球比正常人长,视网膜会被拉得更薄、更脆弱,就像被过度拉伸的塑料膜,容易出现裂孔(视网膜上的小洞),一旦有裂孔,玻璃体里的液体就会从裂孔钻进去,把视网膜顶起来,导致脱离。高度近视人群视网膜脱离的风险是普通人的10倍以上。

2.中老年人:玻璃体“老化变性”

50岁以上的人,玻璃体(眼睛里的“透明果冻”)会慢慢老化、变浑浊,从眼球内壁上脱离下来(玻璃体后脱离),脱离过程中容易牵拉视网膜,导致视网膜裂孔或脱离。就像老房子的墙纸,胶水老化后会和墙壁分离,分离时可能把墙皮一起带下来。

3.眼睛受过伤:视网膜“有伤口”

眼睛被撞击、打砸(如球类击中、拳头打伤),或做过眼部手术(如白内障手术),视网膜可能受到损伤,出现裂孔或瘢痕,这些地方的视网膜更容易脱离。就像衣服有破洞,更容易被撕开一样,受伤的视网膜也更脆弱。

4.有家族史:视网膜“天生脆弱”

如果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有过视网膜脱离,自己发生的风险也会增加,这可能和遗传导致的视网膜结构脆弱有关。这类人更要注意眼睛的异常信号,早发现、早检查。

四、视网膜脱离“拖不得”,黄金治疗时间“按小时算”

视网膜脱离后,每拖延一小时,感光细胞坏死的就越多,视力恢复的希望就越小,治疗时间非常关键:

1.出现预兆但未脱离:及时补“裂孔”,避免脱离

如果只有闪光、黑影增多,检查发现视网膜有裂孔但还没脱离,医生会用激光或冷冻治疗,把裂孔周围的视网膜“焊”在眼球壁上(激光产生的热量让视网膜和眼球壁粘连),阻止液体进入裂孔,从源头避免视网膜脱离。这种情况治疗简单,视力几乎不受影响。

2.部分脱离(24小时内):手术复位,视力恢复好

视网膜刚脱离不久(24小时内),及时做手术把视网膜复位,重新贴回眼球壁,感光细胞还没坏死,视力恢复的可能性很大。就像掉下来的墙纸,及时粘回去还能恢复平整,功能不受影响。

3.完全脱离(超过72小时):视力难恢复,可能失明

视网膜完全脱离超过3天,感光细胞会大量坏死,即使手术复位,也无法恢复感光功能,最终可能失明。这时候手术只能保住眼球外形,视力很难挽回,就像掉下来的墙纸已经发霉、腐烂,再贴回去也无法正常使用。

所以,一旦出现闪光、黑影增多、视野缺损,必须在24小时内到眼科急诊,越快越好。

五、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式”,根据情况选

视网膜脱离的手术目的是“把视网膜贴回去”,根据脱离的范围、位置,医生会选不同的手术方式:

1.外路手术:从眼球外面“顶回去”

适合视网膜脱离范围小、裂孔位置靠周边的情况。手术从眼球外部(眼皮下面)做,用硅胶垫或气体顶压眼球壁,把脱离的视网膜推回去,再用激光或冷冻封闭裂孔。这种手术伤口小(不用打开眼球),恢复快,术后需要保持特定体位(如低头)几天,让视网膜贴得更牢。

2.内路手术(玻璃体切割):从眼球里面“拉回去”

适合视网膜脱离范围大、裂孔在后方,或伴有玻璃体混浊、出血的情况。手术打开眼球,把玻璃体切除(避免继续牵拉视网膜),然后用气体或硅油填充眼球,利用气体/硅油的浮力把视网膜压回原位,再用激光封闭裂孔。术后需要低头或俯卧一段时间(让气体/硅油顶住视网膜),硅油通常3-6个月后需要再次手术取出。

3.术后护理:这些事影响恢复

-保持特定体位:医生会根据裂孔位置要求术后低头、侧卧或俯卧(比如裂孔在上方,需要低头让气体顶住上方视网膜),通常需要坚持1-2周,别擅自改变体位;

-别用力:术后1个月内别搬重物、用力咳嗽、揉眼睛,避免眼压升高导致视网膜再次脱离;

-定期复查: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查眼底,看视网膜是否复位、裂孔是否封闭,及时发现问题。

六、高危人群“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做好这些事

视网膜脱离虽然危险,但高危人群做好这些事,能大大降低风险:

1.高度近视人群:定期查眼底,避免剧烈运动

-每半年到1年查一次眼底(散瞳查眼底或眼底照相),及时发现视网膜裂孔;

-别做剧烈运动(如蹦极、跳水、过山车),这些运动瞬间眼压变化大,容易牵拉视网膜;

-避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低头时眼压升高),看30分钟就抬头远眺5分钟。

2.中老年人:保护眼睛,避免受伤

-别用力揉眼睛(揉眼睛会牵拉视网膜);

-外出时注意安全,避免眼睛被撞击(如戴护目镜做木工、打球);

-做过白内障手术的人,术后1年内定期查眼底,监测视网膜情况。

3.日常护眼:减少视网膜“负担”

-控制血压、血糖(高血压、糖尿病会损伤眼底血管,间接增加视网膜脱离风险);

-避免眼睛过度疲劳,看电脑、电视时保持30厘米以上距离,光线别太暗;

-多吃富含维生素A、C、E的食物(如胡萝卜、蓝莓、坚果),帮助维护视网膜健康。

七、这些误区会“耽误”治疗,必须避开

很多人对视网膜脱离有误解,这些错误想法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必须纠正:

1.“眼前飘黑影是老花眼,不用管”——错

老花眼只会导致看近模糊,不会出现黑影飘、闪光;而视网膜脱离的黑影是突然增多的,还伴有闪光或视野缺损,两者完全不同,忽视这些信号等于拿视力开玩笑。

2.“闪光、黑影是太累了,休息一下就好”——错

视网膜被牵拉产生的闪光和黑影,不会因为休息消失,反而会越来越严重。把它当成“疲劳”,只会拖延治疗,让视网膜脱离范围扩大。

3.“眼睛不疼,就不是大病”——错

视网膜上没有痛觉神经,脱离时不会疼,只会影响视力。不疼不代表不严重,反而因为没有痛感,更容易被忽视,等到发现时已经晚了。

4.“手术太危险,不如保守治疗”——错

视网膜脱离没有“保守治疗”的方法,药物、眼药水都无法让脱离的视网膜复位,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拖延手术只会让视力越来越差,甚至失明,早手术才是最安全的选择。

八、视网膜的“健康”,藏在“警惕”里

视网膜脱离虽然可怕,但只要抓住早期预兆(闪光、黑影增多、视野缺损),及时治疗,就能保住视力。这些预兆就像身体的“警报器”,响了就要马上行动,不能犹豫。

对高度近视、中老年人等高危人群来说,定期查眼底、避免剧烈运动、保护眼睛不受伤,就是最好的预防。记住,视网膜脱离拼的是“时间”,早发现、早治疗,才能让眼睛继续清晰地看世界。

(陈小霞 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眼底二病区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