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2型糖尿病患者会遇到这样的困扰:明明按时吃药,血糖却还是居高不下。这不仅影响病情控制,还可能增加并发症风险。其实,除了调整联合用药方案,科学的日常护理同样关键。
一、先搞清楚:为啥吃药了血糖还高?
血糖控制不佳往往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常见“隐形杀手”包括:
1.用药方案不匹配:单一药物剂量不足,或未针对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衰退等核心问题选药。
2.生活习惯拖后腿:饮食中精制糖、高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缺乏规律运动,熬夜或压力过大导致激素紊乱。
3.忽视合并症:如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同伴,会相互干扰血糖调节。
二、联合用药:不是简单“加药”,而是精准搭配
当单药治疗3个月后血糖仍不达标(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10.0mmol/L),医生通常会考虑联合用药。原则是“机制互补、副作用互抵”,常见方案有:
1.二甲双胍+SGLT-2抑制剂: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SGLT-2抑制剂促进尿糖排出,适合肥胖、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注意多喝水防泌尿感染。
2.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前者控糖基础,后者抑制食欲、保护胰岛细胞,适合超重且餐后血糖高的人,可能有轻微恶心,从小剂量开始适应。
3.磺脲类+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降空腹),α-糖苷酶抑制剂延缓碳水吸收(降餐后),适合饮食中主食占比高的患者,注意预防低血糖。
提醒:联合用药必须遵医嘱,切勿自行加药或换药,尤其要警惕低血糖风险(如心慌、手抖、出汗),随身携带糖果备用。
三、护理干预:让药物“事半功倍”的关键
再好的药,也需要生活方式“助攻”。这5点护理细节一定要做好:
1.饮食:算着吃比“少吃”更重要
每天主食控制在250-400克(约1-2碗米饭),用杂粮、杂豆替代一半精米白面;蛋白质选鸡蛋、瘦肉、鱼虾(每天1个鸡蛋+1两肉);蔬菜优先绿叶菜,每天不少于500克;避免粥、汤面等软烂食物(升糖快),吃饭时先吃菜和肉,最后吃主食。
2.运动:规律比强度更有效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骑车、游泳,每次30分钟(可分3次,每次10分钟)。运动时间选在餐后1小时,避开空腹或用药后1小时(防低血糖),运动时带块巧克力,感觉不适立即停下。
3.血糖监测:找到波动“规律”
每周至少测2-4次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记录饮食、运动、用药情况,就诊时带给医生参考。比如发现某天餐后血糖骤升,回忆是否吃了糯米、蛋糕等食物,及时调整。
4.体重管理:减5%体重,血糖可能降1-2mmol/L
腰围超标的患者(男性≥90cm,女性≥85cm),减重5%-10%就能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每天减少300-500大卡热量摄入,配合运动,每月减重1-2公斤最安全。
5.心理:别让焦虑“升血糖”
长期高血糖易让人烦躁,而焦虑会促使身体分泌升糖激素(如皮质醇),形成恶性循环。每天抽10分钟做深呼吸、冥想,或培养养花、听音乐等爱好,家人多给予鼓励,避免指责“你又吃错了”。
四、警惕这些“控糖误区”
误区1:“血糖高就加药,不高就停药”血糖正常是药物和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擅自停药会导致血糖反弹,加重胰岛负担。
误区2:“只吃粗粮不吃细粮”过量粗粮会增加胃肠负担,反而影响营养吸收,粗细搭配才合理。
误区3:“运动越累效果越好”
剧烈动可能导致应激性血糖升高,甚至诱发酮症,中等强度、循序渐进更安全。
控糖就像“走平衡木”,药物是“支撑杆”,护理是“稳定器”。当血糖不理想时,别慌也别愁,先回顾饮食、运动是否达标,再配合医生调整用药方案。记住,2型糖尿病是可防可控的慢性病,只要找对方法、坚持下去,就能和健康人一样享受生活。
(闪亚娜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江家屯乡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