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药品不良反应认知误区:你以为的 “真相”,其实是错的!

2024-09-27 14:2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生病时,我们都希望通过吃药尽快恢复健康。但一看到药品说明书上密密麻麻的“不良反应”,不少人又开始犹豫、担心:这药还能不能吃?你可能听过很多关于药物副作用的说法,比如“中药没有不良反应”“写了就会有”“别人吃了没事,我肯定也行”……但这些听起来有道理的“常识”,真的靠谱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澄清这些误解,帮你更科学地看待药物,安心用药、健康生活。

一、误区一:“新药一定比老药安全,不良反应少”

很多人认为,新药由于技术先进,研发过程严格,因此一定比老药更安全,不良反应更少。但实际上,新药的安全性并非绝对优于老药。新药在上市前虽然经过了严格的临床试验,但这些试验的样本量有限,且观察时间相对较短,一些罕见或长期的不良反应可能尚未被发现。而老药经过长时间的临床使用,其不良反应谱已经相对明确,医生在使用时能够更准确地评估风险和收益。

二、误区二:“中药无毒副作用,可以随意服用”

“中药纯天然,无毒副作用”这一观念深入人心,导致不少人认为中药可以随意服用,无需担心不良反应。然而,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解。中药同样是由化学成分构成,其药效和毒性并存。不同中药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产生不可预测的不良反应。此外,中药的炮制、配伍、剂量等因素也会影响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误区三:“不良反应越多,药物越差”

药品说明书上列出的不良反应条目越多,并不意味着这种药物的质量就越差或越不安全。相反,这往往反映了药物研发过程的严谨性和透明度。一个负责任的药企会详细记录并公开药物在临床试验和上市后监测中发现的所有不良反应,无论其发生频率高低。这样做有助于医生和患者全面了解药物的风险,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治疗决策。

四、误区四:“只要出现不良反应,就应立即停药”

当服药后出现不良反应时,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立即停药。然而,这种做法并不总是正确的。首先,需要判断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和性质。轻微的不良反应,如轻度恶心、头晕等,可能只是身体对药物的暂时适应过程,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这些症状可能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擅自停药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导致病情反复。其次,对于某些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确实需要立即停药并就医。

五、误区五:“特殊人群用药无需特别关注不良反应”

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由于生理特点与普通人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存在差异。这些人群在使用药物时,往往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不良反应的风险。例如,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容易发生药物蓄积中毒;孕妇用药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避免使用可能致畸或影响胎儿发育的药物;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理性对待药品不良反应,让健康之路更加平坦顺畅。愿您和家人身体健康,生活幸福美满,每一天都充满阳光和希望!

(陈瑞霞 新密市中医院 药剂科 主管药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