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全麻后会不会醒不过来?这种风险有多大?

2025-03-17 20:5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手术室的无影灯下,当麻醉医师手持注射器靠近时,几乎每个接受全麻的患者都会闪过一个念头:“我还能醒过来吗?” 这种对未知的恐惧并非空穴来风,影视作品中 “麻醉意外” 的情节更让人心生忐忑。然而,在现代医学的护航下,全麻后无法苏醒的风险究竟有多大?我们又该如何科学看待这种担忧?

全麻的 “苏醒密码”:从药物作用到生理机制
全身麻醉并非简单的 “睡着”,而是通过药物作用暂时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让患者在无意识、无疼痛的状态下接受手术。这个过程就像给人体按下 “暂停键”,而苏醒则是系统重启的过程。

目前临床常用的全麻药物分为三大类:镇静药负责让患者失去意识,镇痛药阻断疼痛信号传递,肌松药使肌肉松弛便于手术操作。这些药物在体内会被肝脏代谢、肾脏排泄,随着药物浓度逐渐降低,神经系统功能会逐步恢复。正常情况下,手术结束后 30 分钟至 1 小时内,患者就能从麻醉状态中苏醒。

麻醉医师的工作堪称 “精准调控”。他们会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手术类型等因素,实时调整药物剂量,并通过监护仪密切追踪血压、心率、脑电活动等指标。就像飞行员驾驶飞机穿越云层,麻醉医师全程掌控着麻醉深度,确保患者既能安全度过手术,又能在术后顺利苏醒。

风险概率:比你想象的更罕见
尽管全麻存在风险,但 “醒不过来” 的概率远比人们想象的低。国际麻醉研究学会的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全麻相关的死亡率已降至 1/20 万以下,相当于乘坐飞机失事概率的 1/5。在我国,随着麻醉技术的进步和监护设备的普及,大型医院的全麻死亡率已控制在 1/10 万以内。

这些罕见的严重并发症,大多与患者自身基础疾病相关。例如,患有严重心脏病、脑梗塞病史的患者,麻醉过程中可能因循环系统波动引发意外;肝肾功能不全者,药物代谢速度减慢可能延长苏醒时间;而肥胖患者由于气道结构特殊,术后可能出现呼吸抑制。

值得注意的是,“苏醒延迟” 并不等于 “醒不过来”。临床上约有 5% 的患者会出现术后苏醒时间超过 2 小时的情况,其中多数是由于药物剂量调整不当、低体温或代谢异常导致,通过对症处理后均可顺利恢复。真正因麻醉药物直接导致永久昏迷的案例,在医学文献中已属极端个案。

风险防控:层层把关的安全网
现代麻醉学早已建立起多维度的安全体系。术前评估环节,麻醉医师会详细询问患者病史、过敏史,进行心电图、肺功能等检查,像侦探排查线索一样找出潜在风险点。对于高龄、高危患者,还会组织多学科会诊制定个性化方案。

术中监护堪称 “无缝隙防护”。除了常规的血压、血氧监测,先进的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护仪能实时显示患者的意识深度,让麻醉医师像看着仪表盘开车一样精准控制药物用量。一旦出现异常,从血管活性药物到除颤仪的全套抢救设备能在 30 秒内启动。

术后恢复室更是 “缓冲地带”。患者苏醒后会在这里接受至少 2 小时的严密观察,护士每 15 分钟记录一次生命体征,呼吸治疗师会评估气道通畅度。就像航天器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需要地面指挥中心的全程监控,患者从麻醉状态过渡到清醒状态的每一步都在专业团队的掌控中。

理性看待:破除误解,科学应对
面对全麻风险,公众最需要的是理性认知。有人担心 “麻醉会影响智力”,但研究表明,健康成年人接受单次全麻后,认知功能在术后 3 个月内即可完全恢复,不会留下长期损伤。儿童和老年人的神经系统虽较敏感,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常规全麻会导致永久性智力下降。

术前沟通是缓解焦虑的关键。患者应主动告知医师自己的用药史和身体不适,像告知机长特殊健康状况一样坦诚交流。对于过度紧张者,术前一晚可在医师指导下服用镇静药物,良好的睡眠反而能降低麻醉风险。

术后配合同样重要。苏醒后出现喉咙不适、头晕等症状属于正常反应,此时应保持平卧、避免剧烈咳嗽,让身体像重启后的电脑一样逐步加载各项功能。家属在探视时不要催促患者 “快点醒来”,过度刺激反而可能干扰神经系统恢复。

当我们站在手术室门口时,与其被恐惧裹挟,不如了解这样一组数据:我国每年实施全麻手术超过 3000 万例,而媒体报道的严重麻醉意外年均不足百例。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代又一代麻醉医师用技术和责任编织的安全网。全麻就像跨越一条河流,曾经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如今已有坚固的桥梁和专业的摆渡人 —— 真正需要担心的不是河流本身,而是忽视安全提示的侥幸心理。

在医学发展的漫漫长河中,全麻技术的进步让无数高难度手术成为可能。当我们理性看待风险、信任专业团队时,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手术挑战。毕竟,在现代麻醉学的守护下,“睡一觉醒来手术就结束”,早已是绝大多数患者的真实体验。

(冯龙杰 汝州市人民医院 麻醉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