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东西,对发育迟缓儿童来说是“闯关”
发育迟缓的孩子,在认识事物(比如认出“苹果”“杯子”“汽车”)时,可能比同龄孩子慢一点。不是他们不聪明,而是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对事物特征的捕捉能力,需要更多引导和练习。
认东西看似简单,其实是个“复杂过程”:得先看清东西的样子(颜色、形状),听到名字(声音和物品的联系),再记住“这个样子的东西叫这个名字”,最后还能在不同地方认出它(比如看到桌上的苹果、书上的苹果图片,都知道是“苹果”)。发育迟缓的孩子可能卡在某一步——比如记不住名字,或分不清“苹果”和“橘子”的区别,这时候就需要康复训练里的“小窍门”来帮忙。
二、选对“认的东西”,从“身边、常用、喜欢”的开始
刚开始训练,选对物品很重要,选得好,孩子学起来有兴趣、记得牢;选得不好,容易挫败,反而不想学:
1.选“天天见”的东西:生活里随时能看到、摸到
比如吃饭用的“勺子”“碗”,睡觉用的“枕头”“被子”,玩的“球”“积木”。这些东西每天都出现,孩子熟悉它们的用途(用勺子吃饭、用球滚着玩),能通过“用途”辅助记忆,比认“不常见的东西”(比如“骆驼”“火箭”)容易得多。
2.选“特征明显”的东西:样子、颜色、形状好区分
选特征突出的物品,比如“香蕉”(黄色、长条形)、“皮球”(圆形、能滚)、“杯子”(有开口、能装水),别选特征模糊或太像的(比如先认“苹果”“西瓜”,别先认“橙子”“橘子”——都是圆形、橘色,容易混)。特征明显的东西,孩子一眼能抓住“特别之处”,方便记住。
3.选“孩子喜欢”的东西:用兴趣当“诱饵”
如果孩子喜欢车,就先认“汽车”“公交车”;喜欢吃的,就先认“饼干”“牛奶”;喜欢动物玩具,就先认“小狗”“小猫”。孩子对喜欢的东西更关注,愿意多看、多听、多摸,学起来不抵触,甚至觉得“像在玩”。
每次先练1-2样东西,练熟了(看到能说出名字)再换,别一次学太多(比如同时学5样),孩子记不住,会有压力。
三、认东西的“步骤”:拆成小步子,一步一步来
认东西不能“直接告诉答案”(指着苹果说“这是苹果,记住了吗”),要拆成小步骤,一步一步引导孩子“自己发现、自己记住”:
1.第一步:让孩子“充分感知”物品——看、摸、闻、尝(安全的话)
拿一个物品(比如“苹果”),先让孩子“全方位认识”:
-看:让孩子仔细看颜色(红色/绿色)、形状(圆形)、表面(光滑的);
-摸:让孩子摸摸,感受硬度(硬的)、光滑度;
-闻/尝:如果能吃,让孩子闻闻香味,尝尝味道(甜的);
-玩/用:让孩子拿着滚一滚,或假装“吃苹果”(如果是玩具苹果)。
通过多种感官感知,孩子对物品的“印象”更深刻,比只看一眼记得牢。
2.第二步:建立“名字和物品”的联系——多听、多重复、多对应
感知完后,告诉孩子物品的名字(比如拿着苹果说“苹果”),然后通过“重复+动作”帮孩子记住:
-边说边指:指着苹果说“苹果”,语速慢、声音清楚,说3-5遍;
-边做动作边说:比如拿着苹果做“吃”的动作,说“吃苹果”;滚着苹果说“苹果,滚”;
-让孩子“听指令拿东西”:说“把苹果给妈妈”,如果孩子拿对了,马上夸“对啦,这是苹果!”;拿错了,不批评,重新指着说“这是苹果,拿苹果”。
每天重复5-10次,每次2-3分钟(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别练太久),慢慢孩子就知道“这个东西叫苹果”。
3.第三步:在“不同场景”认同一个东西——从实物到图片,从家里到外面
孩子能认出家里的苹果后,换场景练习:
-看苹果图片(绘本上的、卡片上的),问“这是什么”;
-逛超市时看到苹果,指给孩子看,说“苹果,和家里的苹果一样”;
-看苹果的视频(比如切苹果、吃苹果的短片),问“这是什么呀”。
通过不同场景的练习,孩子会明白“不管是真的苹果、图片上的苹果,还是视频里的苹果,都叫苹果”,不会“换个地方就不认识了”。
四、练“认东西”的小窍门,让孩子学得轻松、记得牢
康复训练里有很多实用的小方法,能让认东西的过程变有趣,孩子愿意学、记得住:
1.用“夸张”的方式突出“特征”:让孩子一眼抓住重点
比如认“香蕉”:
-声音夸张:说“香——蕉——”,拉长音,强调名字;
-动作夸张:拿起香蕉比划“长——长的”,边说“香蕉长长的”;
-颜色强调:指着香蕉说“香蕉是黄色的,黄黄的香蕉”。
夸张的方式能让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物品的关键特征上,比平淡地说“这是香蕉”效果好得多。
2.把“认东西”变成“玩游戏”:在玩中不知不觉记住
孩子喜欢玩,把认东西融入游戏,学起来不费劲:
-“找东西”游戏:把3样东西(比如苹果、勺子、球)放在桌上,说“找找苹果在哪里”,找到后拍手鼓励;
-“送东西回家”游戏:给每个物品准备一个“家”(比如苹果放进红色盒子,勺子放进蓝色盒子),说“把苹果送回家”,边送边说“苹果回红色家”;
-“模仿秀”游戏:拿着物品做动作(比如拿着杯子假装喝水),让孩子模仿,边做边说“用杯子喝水,这是杯子”。
游戏中孩子不觉得在“学习”,反而觉得有趣,愿意反复玩,玩多了自然就记住了。
3.多“夸”少“说”:用鼓励让孩子有动力
孩子哪怕有一点点进步,都要及时夸,夸得具体:
-孩子看了苹果一眼,说“宝宝看到苹果了,真棒!”;
-孩子拿对了苹果,说“对啦!宝宝找到苹果了,太厉害啦!”;
-孩子含糊地说出“苹”,说“宝宝会说苹果啦,再说一次好不好?”。
别总说“不对”“不是这个”——批评会让孩子害怕出错,不敢尝试。多鼓励,孩子才愿意主动去认、去说。
4.结合“生活场景”:随时随地练,不用特意“上课”
不用每天专门拿出“训练时间”,生活里随时可以练:
-吃饭时:拿勺子说“勺子,用勺子吃饭”,盛饭时说“碗,用碗盛饭”;
-穿衣时:拿起鞋子说“鞋子,穿鞋子”,戴帽子时说“帽子,戴帽子”;
-散步时:看到树说“树,高高的树”,看到车说“车,红色的车”。
生活场景里的练习更自然,孩子不会觉得“是在被训练”,反而更容易接受。
五、遇到“卡壳”别着急,这样解决常见问题
训练中孩子可能会“卡壳”——比如记不住名字、混淆相似物品,这时候别逼孩子,用对方法就能解决:
1.记不住名字:用“声音+动作”帮记忆
孩子总把“杯子”叫成“碗”,别反复说“不对,是杯子”,可以:
-边做“喝水”动作边说“杯子,喝水用杯子”(强调用途,和碗“盛饭”区分开);
-给杯子贴个小贴纸(比如星星),说“带星星的是杯子”(用额外特征辅助);
-每次用杯子前都先说“杯子”,说3遍再用(强化声音和物品的联系)。
2.分不清相似物品(比如“苹果”和“橘子”):突出“不同点”
把苹果和橘子放在一起,教孩子找不同:
-看颜色:“苹果红红的,橘子黄黄的”;
-摸表皮:“苹果滑滑的,橘子有点粗糙”;
-尝味道:“苹果甜甜的,橘子酸酸的”(如果能吃)。
每次只对比一个不同点,比如先练“颜色”,孩子分清后再练“味道”,别一次说太多不同点,孩子记不住。
3.只认“实物”,不认“图片”:慢慢过渡,从“像实物”的图片开始
孩子能认出真苹果,但不认图片上的苹果,说明对“抽象图像”不熟悉,可以:
-先认“高清照片”(和实物很像的苹果照片),说“这是苹果的照片,和真苹果一样”;
-再认“简笔画”(线条简单的苹果),说“这是苹果,画出来的苹果”;
-最后认“卡通画”(比如绘本里的苹果),过程可能需要几周到几个月,别着急。
六、家长要避开这些“坑”,别让训练变难
家长的初心是帮孩子,但有些做法可能“帮倒忙”,让认东西的训练更难,这些坑要避开:
1.“逼孩子说名字,不说就不让走”——错
孩子不说“苹果”,就一直拿着苹果问“这是什么?说对了才给你”,会让孩子紧张、抵触,甚至以后看到苹果就害怕。不说没关系,家长可以自己说“这是苹果”,然后把苹果给孩子玩,让孩子觉得“认东西不是压力”,慢慢就愿意说了。
2.“一次教太多,学不会就批评”——错
一次教5样东西,孩子记不住,家长就说“怎么这么笨”,会打击孩子的信心。正确的做法是一次教1样,练熟了(看到能说出名字)再教下一样,哪怕一周只学会1样,也是进步。
3.“家里人说法不统一”——错
妈妈说“这是勺子”,奶奶说“这是瓢羹”(方言),爸爸说“这是吃饭的家伙”,孩子会confusion。家里人要统一物品的名字(用普通话或大家常用的称呼),比如都叫“勺子”,别各说各的,孩子才能记准。
4.“只练‘认’,不练‘用’”——错
只教孩子“这是球”,但不让孩子玩球(滚球、扔球),孩子对“球”的记忆就很单薄(只有样子和名字)。结合“用”来练,孩子知道“球能滚”,记忆会更深刻,也更明白“认东西有什么用”。
七、认东西的最终目的:让孩子“理解”,而不只是“记住”
认东西的训练,不只是让孩子“看到苹果能说出苹果”,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理解“苹果可以吃、可以拿、可以分享”,能在生活中用这些认识来做事——比如渴了会去找“杯子”,想吃了会指着“饼干”说“要”。
这个过程可能慢,但每一点进步都很珍贵:从“看到勺子没反应”,到“听到勺子会看过来”,再到“能用勺子吃饭”,都是孩子成长的证明。家长要多些耐心,用对方法,陪着孩子一步一步往前闯,孩子会给你惊喜的。
八、核心:用孩子的“节奏”,走训练的“步子”
发育迟缓的孩子认东西,就像学走路——有的孩子走得早,有的走得晚,但只要方法对、有耐心,都能学会。康复训练里的“小窍门”,本质上是“顺着孩子的节奏,把难的事情变简单”:选对东西、拆小步骤、变有趣、多鼓励。
家长不用和别的孩子比,就和自己孩子的昨天比——今天比昨天多认识了一样东西,就是进步。记住,孩子需要的不是“快点学会”,而是“在学的过程中觉得自己能行”,这种信心,比认识多少东西都重要。
(苑文章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 康复医学科 康复治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