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发育迟缓儿童学模仿,康复中藏着的成长密码

2025-08-02 16:4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模仿,是孩子学习的“第一扇门”

对孩子来说,模仿是天生的学习方式——刚出生的宝宝会模仿妈妈吐舌头,大一点会模仿大人拍手、说话。通过模仿,孩子能学会新动作、新语言,理解周围世界的规则。

发育迟缓的孩子,可能在模仿上慢一点:别人拍手他看着,别人说“再见”他没反应。这不是不愿意学,而是大脑处理信息、协调身体的能力需要更多引导。康复训练中,学模仿不是“逼孩子跟着做”,而是用有趣的方法,帮孩子打开这扇“学习之门”,让他愿意跟着学、能学会。

二、模仿有“步骤”,从“简单”到“复杂”慢慢走

模仿像爬楼梯,得一步一步来,从最容易的开始,打好基础再学难的,孩子才不会觉得累、有成就感:

1.第一步:“看”——先学会“关注”别人的动作

模仿的前提是“看到”并“注意到”别人在做什么。一开始不用孩子跟着做,只要能盯着别人的动作看就行:

-大人做夸张的动作(比如张大嘴笑、用力拍手),吸引孩子的目光;

-做孩子感兴趣的动作(比如摇拨浪鼓、吹泡泡),让孩子愿意多看几眼;

-孩子看的时候,用高兴的语气说“宝宝看到啦!妈妈在拍手呢”,鼓励他继续关注。

这个阶段可能需要几天到几周,别着急让孩子做,能“看”就是进步。

2.第二步:“跟着动”——从“小幅度”到“完整做”

孩子能关注动作后,引导他跟着动,先从简单的、孩子容易做到的动作开始:

-先做“身体大动作”(拍手、跺脚、摇头),这些动作孩子容易控制;

-大人边做边说动作的名字(“拍手,拍一拍”),速度慢一点,重复3-5次;

-孩子哪怕只动了一下(比如手抬了抬),也马上夸“宝宝也拍手啦,真棒!”,让他知道“跟着做会被表扬”。

慢慢从“动一下”到“完整做”(比如拍手从“抬抬手”到“两只手拍到一起”),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尝试。

3.第三步:“模仿声音”——从“发出声音”到“模仿简单词”

除了动作,声音模仿也很重要,是学说话的基础:

-先模仿“简单声音”(比如“啊”“呜”“拍手时说‘啪、啪’”),大人边做动作边发声音,吸引孩子跟着发;

-孩子发出任何声音,都回应他(比如孩子说“啊”,大人也说“啊,宝宝会说啦”),鼓励他多发声;

-再模仿“单字”(比如说“妈”“爸”,配合指自己或家人),从“无意识发音”到“有意识模仿”。

4.第四步:“模仿情景动作”——结合“用途”和“场景”

动作和生活场景结合,孩子更明白“模仿有什么用”,学起来更有动力:

-模仿“吃饭动作”(拿勺子假装舀饭、送到嘴边);

-模仿“玩玩具动作”(搭积木、推小车);

-模仿“社交动作”(挥手说“再见”、点头说“好”)。

做这些动作时,边做边说场景(比如挥手时说“宝宝要走啦,再见”),让孩子知道“这个动作在什么时候做”。

三、选对“模仿内容”,孩子更愿意学

选孩子感兴趣、容易做到的内容,模仿训练会更顺利,孩子也更有积极性:

1.选“孩子熟悉的动作”——生活里常看到、自己也做过的

比如“吃饭”“睡觉”“玩球”这些每天都有的动作,孩子对它们有印象,知道“这些动作是什么意思”,模仿起来更有方向,比模仿“不熟悉的动作”(比如“敬礼”“鞠躬”)容易得多。

2.选“有声音或有节奏的动作”——吸引注意力,容易跟上

比如“拍手(有啪嗒声)”“跺脚(有咚咚声)”“摇铃铛(有响声)”,声音能帮孩子找节奏,跟着声音的快慢做动作,比做“没声音的动作”(比如抬手)更容易跟上。

3.选“孩子能做到的动作”——别太难,让孩子有成就感

根据孩子的能力选动作:

-手没劲的孩子,先练“握拳、伸开”,别练“搭积木”;

-不会走路的孩子,先练“抬胳膊、踢腿”,别练“跳”。

动作难度刚好在“孩子努努力就能做到”的程度,做完后孩子会觉得“我能行”,更愿意继续学。

四、康复训练里的“小技巧”,让模仿变有趣

让模仿像玩游戏一样,孩子就不会觉得是“任务”,反而会主动跟着做:

1.用“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抓住孩子的目光

大人做动作时,表情夸张一点(比如做“惊讶”的表情时睁大眼睛、张大嘴),动作幅度大一点(比如拍手时用力拍,声音响一点),孩子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吸引,也会觉得“好玩”,愿意多看、跟着学。

2.边做边“说”,帮孩子理解动作的意思

做动作时配上简单的话,比如:

-拍手时说“拍手,啪啪啪”;

-挥手时说“再见,拜拜”;

-拿勺子时说“吃饭,啊——”。

声音清楚、语速慢,让孩子把“动作”和“声音”“意思”联系起来,模仿时更有方向。

3.及时“夸”,让孩子知道“这样做很棒”

孩子哪怕只是稍微动了一下(比如大人拍手时,他抬了抬手指),也要马上夸:

-具体说清楚夸什么:“宝宝刚才抬手啦,和妈妈一样呢!”;

-用表情和动作夸:笑着抱抱孩子、摸摸头,让他感受到你的开心;

-夸完后再做一次动作,鼓励他再试一次。

被表扬的孩子会更有动力,想再做一次“被夸的动作”。

4.把模仿融入“玩”,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学

玩的时候自然地引导模仿,孩子不会抵触:

-玩“躲猫猫”时,大人说“宝宝看,妈妈捂眼睛啦”,然后放手说“喵”,引导孩子也捂眼睛;

-玩“积木”时,大人拿起一块放桌上说“放这里”,引导孩子也拿起一块放旁边;

-唱儿歌时,边唱边做动作(比如“小手拍拍”就拍手),孩子跟着节奏自然会模仿。

五、孩子“没反应”时,试试这样做

有时候孩子不跟着模仿,不是不愿意,可能是没理解、没兴趣,换种方式引导就行:

1.孩子不看动作:换个“他感兴趣的东西”引导

比如孩子喜欢汽车,大人就拿着汽车做动作(比如“汽车开啦,呜呜——”边说边让汽车在桌上跑),孩子会盯着汽车看,这时候慢慢把动作过渡到自己手上(比如“宝宝看,妈妈的手在动哦”),吸引他关注你的动作。

2.孩子只看不动:先“帮他做”,感受动作的感觉

大人轻轻握着孩子的手,帮他做动作(比如握着他的手拍手),边做边说“拍拍手,啪啪啪”,让孩子感受“做这个动作是什么感觉”,多做几次,孩子熟悉后可能会自己试着动。

3.孩子做一半停下:别催,等一等,再引导

比如孩子跟着拍手,拍了一下就停了,别着急说“继续拍呀”,可以自己再拍几下,笑着看他,用动作和表情鼓励他,给孩子时间思考和尝试,他可能会跟着继续做。

六、模仿背后的“成长密码”:不止是“学动作”

学模仿不只是让孩子“跟着做动作”,更重要的是通过模仿,孩子能获得这些能力,为以后的成长打基础:

1.学会“关注别人”,为社交打基础

模仿需要看着别人、关注别人的动作,这个过程能让孩子慢慢学会“在意别人在做什么”,以后和小朋友玩时,才会关注别人的游戏、愿意加入,社交能力从这里开始萌芽。

2.理解“因果关系”,明白“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

比如模仿“按开关”,按了之后灯亮了;模仿“扔球”,球会滚走。孩子会慢慢明白“做这个动作会有什么结果”,理解“因果关系”,这是解决问题、学习规则的基础。

3.锻炼“身体协调”,让手脚更灵活

模仿动作需要大脑指挥手脚动起来(比如拍手需要两只手配合),反复练习能让身体更协调、更灵活,为以后学走路、用勺子、写字等技能打基础。

七、家长可以这样做,在家也能练模仿

康复训练不只是在医院做,在家随时都能练,把模仿融入日常生活,孩子学起来更自然:

1.吃饭时练:模仿“拿勺子、张嘴”

喂饭时,大人先拿起勺子说“拿勺子”,然后做“张嘴”的动作说“啊——”,引导孩子跟着做,做好了再喂一口,让孩子觉得“模仿能吃到东西”,有动力学。

2.玩玩具时练:模仿“摇、敲、扔”

玩摇铃时,大人先摇一下说“摇一摇”,然后把摇铃递给孩子,等着他摇;玩积木时,大人先把积木放在桌上说“放这里”,引导孩子也放一块,边玩边练,孩子不觉得是“训练”。

3.穿衣服时练:模仿“伸胳膊、抬腿”

穿衣服时,大人先伸胳膊说“伸胳膊”,然后引导孩子也伸胳膊;穿裤子时,先抬一条腿说“抬腿”,让孩子跟着抬,每天穿衣服的几分钟,就能练几次模仿。

八、模仿的核心:让孩子觉得“和你一起做很开心”

孩子愿意模仿,不是因为“必须做”,而是因为“和你一起做很开心”——你的笑容、夸张的动作、及时的表扬,都会让孩子觉得“模仿是件好玩的事”。

别总想着“今天要让他学会几个动作”,而是享受“和孩子一起做动作”的过程。哪怕一天只练一次,每次只做一个动作,只要孩子愿意跟着做、做得开心,就是进步。

发育迟缓的孩子学模仿可能慢一点,但每一次跟着动、每一次关注你的动作,都是成长的信号。耐心一点、有趣一点,陪着孩子一步一步走,你会发现,模仿这扇“门”打开后,孩子的成长会越来越快。

(苑文章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 康复医学科 康复治疗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