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抓握是脑瘫宝宝的“重要技能”,玩具是最好的“训练工具”
抓握看似简单,却是脑瘫宝宝需要攻克的重要技能——从抓住奶瓶到拿起勺子,从玩积木到翻书页,都离不开灵活的手指和有力的手掌。对脑瘫宝宝来说,因为肢体协调或肌肉张力的问题(比如手总攥着拳头,或胳膊伸不直),抓握会更费劲。
这时候,玩具就不只是“玩的东西”,更是康复训练的“好帮手”。选对玩具,能让宝宝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练习抓握动作,既有趣又有效;选不对,可能让宝宝觉得困难,反而不愿意动。
二、选玩具的“大原则”:跟着宝宝的“能力”走
每个脑瘫宝宝的情况不同(有的手能打开但没劲,有的手指伸不直),选玩具不能“一刀切”,得看宝宝当下的能力,选“稍微努力就能玩”的,才能让他有成就感:
1.先看“手的灵活度”:能打开多少,能用上多大劲
-手总攥着拳头(张力高):选能“帮他打开手”的玩具(比如空心的、能塞进手指的);
-手能打开但没劲(张力低):选“轻一点、好抓握”的玩具;
-手指能活动但不协调:选“需要简单捏、按”的玩具。
2.再看“兴趣点”:喜欢的玩具,才愿意主动抓
宝宝喜欢的玩具类型不同:有的喜欢会响的,有的喜欢能啃的,有的喜欢颜色鲜艳的。把训练藏在他喜欢的玩具里,比如他喜欢摇铃,就用摇铃练抓握,他会因为“想玩”而主动伸手,不用大人催。
3.还要看“安全性”:材质软、没棱角、不掉小零件
宝宝玩的时候可能会啃玩具、摔玩具,所以玩具必须:
-材质软(硅胶、布料),避免硬塑料(撞到脸或手会疼);
-没棱角(圆形、椭圆形为主),别选带尖的、带棱角的;
-零件牢固(比如摇铃的铃铛不会掉下来),防止宝宝误吞。
三、不同阶段的宝宝,适合的玩具不一样
抓握训练像盖房子,从“能抓住”到“抓得稳”再到“抓得巧”,每个阶段需要的玩具不同,一步一步来:
1.初级阶段:练“打开手、碰到东西”
目标是让宝宝愿意把手打开,能碰到或短暂抓住玩具,适合手总攥拳、不爱伸手的宝宝:
-硅胶牙胶(带凸起的):
软软的,宝宝愿意放嘴里啃,啃的时候手会自然打开抓住牙胶;上面的小凸起能刺激手心,让他更有抓握的感觉。
-充气摇铃(轻轻一捏会响):
很轻,宝宝用一点劲就能抓住;捏的时候会响,能吸引他一直抓着玩,不知不觉练习“握”的动作。
-布料手环(套在手腕上的):
套在宝宝手腕上,上面有小铃铛或小绒球,宝宝看到会想抬手去抓,能练“抬手、够东西”的动作。
这个阶段不用要求“抓多久”,只要能碰到、能短暂抓住,就是进步。
2.中级阶段:练“抓得稳、能摇能晃”
目标是让宝宝能抓住玩具,并且能摇、能晃(比如摇响铃),适合手能打开、但抓不稳的宝宝:
-手柄摇铃(手柄粗一点、带纹路的):
手柄粗(3-4厘米),宝宝的手容易握住;带纹路(防滑),抓的时候不容易掉;摇的时候响,宝宝会愿意一直抓着摇,练“握稳”的力量。
-软积木(带搭扣或粘粘的):
泡沫材质,很轻,宝宝能抓住;可以让他抓着积木敲桌子,或把两块粘在一起,练“抓握+用力”。
-拉线玩具(拉着能走的小动物):
绳子粗一点,宝宝能抓住绳子拉;拉的时候玩具会动,吸引他一直拉,练“抓握+手臂用力”。
这个阶段,宝宝能抓住玩具摇10秒以上,就算有进步了。
3.高级阶段:练“手指灵活,能捏能放”
目标是让宝宝能用手指做更精细的动作(比如捏东西、把玩具放进盒子),适合手能抓稳、想进一步练灵活度的宝宝:
-软胶小珠子(直径2-3厘米,带孔的):
软软的,宝宝能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可以穿在绳子上(大人拿着绳子),让他练习“捏起+放下”。
-形状配对盒(大孔、轻材质的):
积木块大一点(避免误吞),盒子上的孔也大,宝宝能抓住积木,试着放进对应形状的孔里,练“抓握+对准”。
-按压发声玩具(按一下会响的按钮玩具):
按钮大一点、软一点,宝宝能用手指按下去;按的时候会响,鼓励他反复按,练“手指单独用力”。
这个阶段,宝宝能捏起小玩具、放进盒子里,就是很大的进步。
四、用玩具练抓握的“小技巧”,让训练更顺利
光有合适的玩具还不够,得用对方法,让宝宝在玩的时候自然练习,不觉得是“任务”:
1.玩具放在“宝宝容易够到的地方”
把玩具放在宝宝眼前、伸手就能碰到的地方(比如躺着时放在胸口上方,坐着时放在面前的桌子上)。如果放得太远,宝宝够不着,可能会放弃,甚至发脾气。
2.大人陪着玩,做“示范”
大人拿起玩具,做些简单的动作(比如摇一摇、捏一捏),边做边说“宝宝看,这样玩”。宝宝看到后,可能会模仿着伸手抓,这时候再把玩具递到他手边,鼓励他抓。
3.玩的时候多“夸”,让他觉得“抓握是件开心的事”
宝宝哪怕只是碰到玩具,也笑着对他说“宝宝碰到啦,真棒”;抓住了就鼓掌、抱抱他,让他知道“抓握能得到表扬”。开心的情绪会让他更愿意尝试,比强迫他抓效果好得多。
4.一次别玩太久,保持“新鲜感”
脑瘫宝宝的注意力和体力有限,每次用玩具练抓握,5-10分钟就够了。玩一会儿就换个玩具,或者停下来抱抱他,别让他觉得累或烦,保持对玩具的兴趣。
五、这些“日常物品”也能当玩具,省钱又实用
不一定非要买“康复专用玩具”,家里的很多东西,只要安全、合适,都能用来练抓握,还更贴近生活:
1.纱布球(自己缝一个)
用软纱布缝个小球(直径5-6厘米),里面塞点棉花,轻且好抓。宝宝抓着玩时,纱布的质感能刺激手心,帮助他更好地控制手指。
2.带吸盘的杯子(空的)
选那种底部带吸盘的塑料杯(洗干净、空的),宝宝能抓住杯身,试着拔起来(吸盘有轻微的吸力),练“抓握+用力”,拔起来时还会有点成就感。
3.大一点的袜子团(软的)
把干净的袜子团成球(别太小,直径4-5厘米),软软的,宝宝能抓住,还能扔着玩(掉在地上也不疼),练“抓握+扔”的动作。
这些日常物品的好处是“熟悉、安全”,宝宝玩的时候更放松,训练效果也一样好。
六、练抓握时,注意这些“细节”
脑瘫宝宝的身体情况特殊,练抓握时要多观察他的反应,别让他不舒服:
1.手如果攥得太紧,先“帮他放松”
如果宝宝的手总攥着拳头,别硬掰(可能会让他更紧张)。可以先轻轻揉一揉他的手心、手指,帮他放松,再把玩具塞进他手里,让他慢慢抓。
2.别让宝宝“长时间抓一个东西”
如果宝宝抓住玩具不放,玩一会儿(比如5分钟)就轻轻拿下来,换个玩具,或者让他休息一下。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可能会让手累,甚至僵硬。
3.玩的时候多观察“表情”
如果宝宝玩的时候皱眉头、哭闹,可能是玩具不合适(太重、太硬),或者累了。这时候别强迫他继续,换个玩具,或者停下来,等他情绪好的时候再玩。
七、玩具的“核心作用”:让宝宝在“开心”中进步
对脑瘫宝宝来说,练抓握可能比普通宝宝更难,需要更多耐心。而玩具的最大作用,就是让这个过程变得“开心”——宝宝因为“想玩”而主动伸手,因为“玩得开心”而愿意反复练习,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抓握能力。
选对玩具,用对方法,陪着宝宝慢慢玩、慢慢练,你会发现,他的小手会越来越灵活,能抓住的东西越来越多。每一次成功的抓握,都是他成长的证明,值得好好庆祝。
(苑文章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 康复医学科 康复治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