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肌梗死患者为何要持续心电监护?

2024-10-07 10:2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危急重症,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我国每年新发心梗患者约100万例,其中约30%因未能及时救治而死亡。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持续心电监护是医护人员手中的“生命雷达”,能实时捕捉心脏电活动的细微变化,为抢救生命争取宝贵时间。

一、心梗为何需要“全天候监护”?心脏的“电路系统”面临崩溃风险

心肌梗死发生时,冠状动脉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如同切断电源的电路板,心脏的电传导系统(窦房结、房室结、希氏束等)极易出现紊乱。这种紊乱可能表现为:

致命性心律失常:心梗后24小时内,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达65%,其中室颤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首要原因。

心肌缺血进展:闭塞血管未完全再通时,缺血范围可能扩大,引发新的心肌坏死。

并发症预警:心源性休克、心脏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常伴随心电活动异常。

二、心电监护的四大核心作用:从预警到治疗的“全链条守护”

1. 实时捕捉心律失常,抢抓黄金抢救期

心电监护通过电极片贴附于胸部,持续监测心率、心律、ST段变化等指标。当出现以下异常时,监护仪会立即报警:

室性早搏:提示心肌电活动不稳定,可能进展为室速或室颤。

ST段抬高/压低:反映心肌缺血范围扩大,需紧急评估是否需介入治疗。

心率过快(>120次/分)或过慢(<50次/分):可能引发心输出量下降,导致休克。

数据支持:研究显示,心梗患者住院期间持续心电监护可使恶性心律失常检出率提高80%,抢救成功率提升35%。

2. 动态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心电监护是治疗效果的“实时反馈器”。例如:

溶栓或PCI术后:若ST段在2小时内回落≥50%,提示血管再通成功;若持续抬高,需紧急处理支架内血栓或再狭窄。

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后:监护可观察药物是否有效控制室早频率,或是否引发新的传导阻滞。

3. 预防并发症,筑牢生命防线

心电监护能提前预警多种严重并发症:

心脏骤停:室颤前常出现频发室早、短阵室速等“前兆”,监护可提前1-2分钟发出警报。

心源性休克:心率增快、血压下降伴ST段持续抬高,提示心肌大面积坏死,需立即升压、强心治疗。

乳头肌功能失调:心尖部出现收缩期杂音,监护可同步记录心律失常,辅助诊断。

4. 为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心电监护数据是调整治疗方案的“指南针”。例如:

若监护显示持续室速,且药物治疗无效,需紧急电复律或植入ICD(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若发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需立即安装临时起搏器。

三、心电监护的“技术细节”:从电极片到监护仪的精准配合

1. 电极片放置:科学定位,确保信号准确

心电监护通常采用5导联或12导联系统,关键电极位置包括:

RA(右锁骨中线第2肋间):反映右心房电活动。

LA(左锁骨中线第2肋间):反映左心房电活动。

LL(左腋前线第5肋间):与RA、LA形成肢体导联,监测全心电活动。

V1-V6(胸导联):精准定位心肌缺血或梗死部位(如V1-V3提示前间壁心梗)。

2. 监护仪参数设置:个性化调整,避免误报

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情况设置报警阈值:

心率报警范围:通常设为40-120次/分(根据基础心率调整)。

ST段报警阈值:设为±0.2mV(敏感患者可调至±0.1mV)。

避免干扰:远离强电磁场(如核磁共振仪),定期更换电极片防止脱落。

四、患者与家属须知:配合监护,共同守护生命

1. 保持镇静,避免干扰监护

勿随意拉扯电极线或移动电极片,以免导致信号中断。

若监护仪报警,立即呼叫医护人员,切勿自行调整设备。

2. 关注身体感受,及时反馈异常

若出现胸痛加剧、头晕、黑蒙等症状,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记录症状发生时间,与心电监护数据对比分析。

3. 理解监护的必要性,消除焦虑

心电监护是无创、无痛的监测手段,电极片粘贴处可能有轻微不适,但不会影响健康。

监护仪的报警声是生命安全的“保护哨”,无需过度紧张。

五、结语:心电监护——心梗救治中的“隐形英雄”

在心肌梗死的救治过程中,心电监护如同一位24小时不眠不休的“心脏卫士”,用精准的数据和及时的警报,为患者筑起一道生命防线。它不仅能帮助医护人员抢占抢救先机,还能通过动态评估治疗效果,优化治疗方案,最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秦梦男 汤阴县人民医院 急诊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