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作为人体呼吸系统的核心器官,承担着气体交换的重要使命。然而,当肺部出现一些异常的“小标记”——肺结节时,很多人会心生担忧,尤其是吸烟者或有相关病史的人群,往往会联想到肺癌。那么,肺结节究竟是什么?它真的等同于肺癌吗?接下来,我们就用一分钟的时间,来读懂这个肺部的“特殊标记”。
肺结节,是指在医学影像技术(如胸部CT)的检查下,肺部出现的直径不超过3厘米的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增高影。这些结构孤立存在于肺实质中,周围由正常肺组织包绕。与肿块不同,结节的尺寸界定在临床上至关重要,当阴影直径超过3厘米时,则定义为肺部肿块。肺结节可以是单发的,也可以是多发的,形态特征也呈现多样化。
根据肺结节的密度特征,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实性结节、磨玻璃样结节和混合型结节。实性结节呈现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磨玻璃样结节则类似透过毛玻璃观察的模糊阴影;而混合型结节则兼有实性成分和磨玻璃样改变。此外,根据边缘特征,肺结节还可以分为分叶状结节、毛刺征结节和光滑结节等。
肺结节的形成有多种原因。良性病变如肺曲菌病、肺结核球、细菌性肺脓肿、肺炎性假瘤、良性肿瘤等,都可能导致肺结节的出现。而恶性病变,如肺癌和转移性恶性肿瘤,也是肺结节形成的重要原因。此外,环境因素如长时间在氨、氯乙烯、石棉等环境下暴露,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也会增加肺结节的风险。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肺结节并不等同于肺癌。在首次诊断为肺结节的患者群体中,绝大多数(95%以上)都属于良性病变,只有极少数患者属于恶性病变,即肺癌。肺结节只是医学影像技术检查下对肺部影像学的一种描述,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因此,当发现肺结节时,不必过于惊慌,而应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处理。
对于肺结节的检测,多层螺旋CT已成为评估的金标准。其薄层扫描能清晰显示微小结构,对肺结节的检出率远高于传统的X线胸片。增强CT扫描在区分良恶性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此外,PET-CT代谢显像、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以及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检查等手段,也能为肺结节的诊断提供有力支持。
面对肺结节,临床决策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对于低危结节,密切随访观察是首选策略。根据结节的大小和性质,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随访计划,如初次发现后3个月复查,持续稳定者可逐步延长间隔至每年复查。当存在恶性风险时,微创胸腔镜手术可能成为主要治疗手段。对于高度可疑的结节,临床医生还可能建议进行活检以明确诊断。
除了医学上的处理外,肺结节患者还应注意风险管控与健康管理。建议建立终身健康档案,每年进行低剂量CT筛查;戒烟控霾,减少环境暴露;提高营养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进行心理辅导与健康宣教,以减轻焦虑情绪。
总之,肺结节是肺部常见的一种“特殊标记”,它并不等同于肺癌。当发现肺结节时,应保持冷静,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处理。通过科学的认识和积极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降低肺结节对健康的威胁,守护好我们的肺部健康。
(苏煜强 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 心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