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高血压患者数量已达2.45亿,但仅约15%的患者能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家庭自测血压作为诊室血压的重要补充,能够帮助患者直观了解自身血压变化规律,增强治疗依从性。然而,许多患者在居家自测血压时,却陷入了各种误区,这些误区如同隐形红线,稍有不慎就可能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误区一:设备选择“随心所欲”
在电商平台,血压计种类繁多,价格差异巨大。很多患者选购时,往往被“智能联网”“语音播报”等功能吸引,却忽略了最核心的“准确性”。约30%的家庭使用腕式或指式血压计,这类设备受手臂位置、动脉硬化等因素影响,测量误差较大。还有15%的家庭使用水银血压计,但操作复杂且有汞污染风险,已被多国淘汰。更有部分小厂家生产的电子血压计未通过国际标准认证,测量结果偏差可达10-20mmHg。
正确的做法是,选择经过国际标准认证(如ESH、AAMI、BHS)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这类设备测量准确性高,操作也相对简便。
误区二:测量过程“敷衍了事”
测量血压看似简单,实则有不少细节需要注意。有些患者早上6点起床后立刻测,有时刚爬完楼梯,有时边测边和老伴儿聊天。实际上,运动、情绪波动、憋尿、吸烟或喝咖啡后,血压会暂时升高;测量时手臂下垂、袖带过松或过紧,也会导致误差。一项针对200名家庭自测患者的观察显示,仅42%的人能正确做到“测量前静坐5分钟”,38%的人袖带位置不正确,25%的人测量时说话或移动手臂。
正确的测量方法是,测量前静坐5分钟,保持情绪稳定,测量时手臂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袖带松紧适度,避免说话或移动手臂。
误区三:结果解读“过度焦虑”或“视而不见”
很多患者对血压的“正常波动”缺乏认知,健康人24小时血压会有10-20mmHg的自然波动,情绪、饮食、睡眠都会影响数值。但患者要么把偶尔的“超标”当成“病情恶化”,整天提心吊胆;要么对持续升高的血压视而不见,觉得“没症状就没事”。还有部分患者只记高压(收缩压),忽略低压(舒张压),或漏记服药时间、饮食情况,导致医生无法准确判断血压与生活方式、药物的关联。
患者应了解血压的正常波动范围,避免过度焦虑或忽视异常。同时,要完整记录血压值、服药时间、饮食情况等信息,以便医生准确判断病情。
误区四:测量时间“毫无规律”
有些患者想起来就测,想不起来就不测,测量时间毫无规律。这样得到的血压数据无法准确反映血压的真实变化情况。
一般来说,建议高血压患者每天早晚各测量一次血压,早上起床后排空尿液,在安静状态下测量;晚上在睡觉前测量。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血压的波动情况,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误区五:忽视血压计的校准与维护
部分患者认为血压计买回来就可以一直使用,从不进行校准与维护。实际上,血压计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测量误差。
患者应定期将血压计送到专业机构进行校准,同时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维护,如更换电池、清洁血压计等,确保血压计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高血压的居家自测血压是一项重要的健康管理手段,但患者必须避开上述5个致命误区。只有正确选择设备、规范测量过程、科学解读结果、规律测量时间以及重视血压计的校准与维护,才能准确掌握自身血压状况,为有效控制高血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奠定坚实基础。
(李咏梅 河南省濮阳县庆祖镇卫生院 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