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停药危机:慢性病自主管理的9个致命误区

2024-04-09 18:1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现代社会,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是指病程较长、并且通常无法完全治愈的疾病。它们的病因复杂,通常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个因素有关。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不仅需要长期治疗,还考验着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然而,很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常陷入一些误区,这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危及生命。本文将详细探讨慢性病自主管理中的9个致命误区,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

误区一:症状消失就停药

许多患者在症状减轻或消失后,便认为疾病已经治愈,自行停药。例如,高血压患者在血压控制后,往往感到身体舒适,便停止了药物治疗。然而,血压的稳定并不代表疾病的完全治愈,突然停药可能导致血压反弹,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的情况也是如此,停药可能导致血糖急剧升高,带来严重并发症。因此,慢性病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逐渐调整药物剂量,切勿擅自停药。

误区二:自行增减药量

部分患者认为多吃药能更快治愈,或者为了省钱而随意减少药量。这种做法会破坏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浓度,影响治疗效果。比如,抗生素需要在足够的剂量和疗程下才能有效杀灭细菌,自行减少药量可能导致细菌耐药,病情反复。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如有疑问,及时咨询医生。

误区三:凭感觉判断病情

不少患者仅凭自我感觉来判断病情是否好转,进而决定是否继续服药。慢性病往往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或症状与病情严重程度并不匹配。例如,早期高血压患者可能没有不适感,但血压已对心脏和血管造成损害。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依赖客观数据(如血压、血糖等)来调整治疗方案,而不是仅凭感觉。

误区四:忽视药物副作用

一些患者担心长期服药会产生副作用,因而不敢坚持用药。虽然药物会产生一定副作用,但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利大于弊。以降压药为例,常见的副作用如头痛、头晕等,通常在用药初期出现,随着身体适应会逐渐减轻。患者如有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避免因担心副作用而擅自停药。

误区五:迷信保健品和偏方

有些患者迷信保健品和偏方,期望其能替代药物治疗。然而,保健品只能起到辅助保健的作用,不能替代药物。很多偏方没有经过科学验证,安全性和有效性无法保证,有些甚至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慢性病患者应相信科学,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不要轻易尝试未经证实的保健品和偏方。

误区六:服药时间不规律

按时服药对于维持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浓度至关重要。然而,许多患者服药时间不规律,导致疗效下降。比如,降糖药需在特定时间服用以保持血糖稳定。患者可使用提醒工具、或将服药时间与日常生活中的固定事件结合来养成良好的服药习惯。

误区七:忽视生活方式调整

慢性病的发生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但有些患者在服药的同时,忽视了生活方式的改变。比如,高血压患者若不控制盐的摄入,即使服用降压药,血压也难以控制。慢性病患者应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做到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以更好地控制病情。

误区八:频繁更换医生和药物

一些患者对治疗效果不满意或听信他人建议,频繁更换医生和药物。这会导致治疗方案缺乏连贯性,医生对患者的病情了解不够全面,难以制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慢性病治疗是长期过程,患者应选择信任的医生,遵循治疗方案,不应轻易更换。

误区九:不重视定期复查

定期复查对于慢性病患者至关重要,它能帮助医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然而,一些患者因感觉良好或节省时间和费用而忽视复查。定期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慢性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患者在自主管理过程中,应避免上述9个致命误区。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遵循医嘱服药,积极调整生活方式,重视定期复查,与医生密切配合,才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崔亚娇 河南省胸科医院 药学部)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