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骨折术后别忽视!康复治疗让关节“灵动如初”

2025-06-06 15:2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生活中,不少人认为骨折后只要手术成功、骨头长好就万事大吉。然而临床数据显示,约68%的骨折患者因忽视术后康复,出现关节僵硬、活动受限等问题,部分甚至留下永久性功能障碍。事实上,康复治疗与手术同等重要,它是帮助受伤肢体从“能活动”到“活动好”的关键桥梁,能让曾经僵硬的关节重新焕发灵动生机。

一、康复治疗:不止“动一动”那么简单

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绝非骨骼“断裂-拼接”的简单循环。手术完成内固定后,骨骼进入修复期,而周围的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也在经历水肿、粘连、挛缩的变化。康复治疗的核心作用,就是通过科学干预打破这种病理进程。

以踝关节骨折为例,术后长期制动会导致关节囊挛缩、滑膜粘连,每制动1周,关节活动度可能减少10%-15%。此时,康复治疗通过精准的力学刺激,既能促进骨痂按生理方向生长,又能维持软组织弹性。研究表明,术后早期规范康复可使骨折愈合速度提升20%,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提高至85%以上,远高于自然恢复的52%。

康复治疗还是预防并发症的“隐形盾牌”。骨折后肢体活动减少,易引发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等问题。通过早期肌肉等长收缩训练,能使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增加40%,显著降低血栓风险;而循序渐进的肌力训练,可减少肌肉体积流失,避免“拆了石膏腿变细”的尴尬。

二、分阶段康复:跟着愈合节奏“步步为营”

骨折康复需遵循“骨愈合时间轴”,不同阶段目标不同,盲目训练或过度保守都会适得其反。

早期阶段(术后1-4周):消肿促循环,打好基础

此阶段骨折端尚未稳定,训练以“不干扰骨愈合”为原则,重点是减轻肿胀、维持组织活性。

- 未固定关节训练:如前臂骨折时活动手指,促进血液回流,每次10分钟,每日3-4次。

- 等长收缩训练:大腿骨折患者可绷紧大腿肌肉5秒后放松,每组15次,每日3组,预防肌肉萎缩。

- 物理因子治疗:通过红外线、低频电刺激等手段,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

需注意,此阶段活动应避免骨折部位受力,若训练后疼痛持续超过1小时,需减少强度。临床中,不少患者因害怕疼痛拒绝早期活动,结果导致关节粘连加重,反而延长了康复周期。

中期阶段(术后4-8周):突破粘连,重建活动度

当X线显示骨痂形成后,训练进入“攻坚期”,重点突破关节粘连,恢复基础活动范围。

- 关节松动训练:由康复师进行手法松动,每次增加1-2°活动范围,配合热敷效果更佳。

- 渐进性负重:借助体重秤控制负重比例,从体重的10%开始,每周增加5%-10%,避免骨折端受力过大。

- 抗阻训练:用弹力带进行肌肉力量训练,如膝关节骨折患者可进行直腿抬高抗阻,每组12次,每日2组。

这个阶段可能出现“训练痛”,但只要疼痛评分不超过4分(0-10分制),且休息后能缓解,就是正常现象。一位胫骨骨折患者在此阶段坚持每日2次关节活动训练,8周后膝关节屈曲角度从术后30°恢复至110°,远超同期未规范训练的患者。

后期阶段(术后8-12周):功能整合,回归生活

当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训练重心转向日常生活能力重建。

- 功能性动作训练:如上下楼梯、蹲起取物等,将孤立关节活动转化为复合动作模式。

- 本体感觉训练:通过平衡垫、单腿站立等练习,恢复关节位置觉,减少再次损伤风险。

- 肌力强化训练:逐步增加负荷,如使用哑铃、沙袋等,使肌肉力量恢复至受伤前80%以上。

一位热爱羽毛球的桡骨骨折患者,在此阶段加入挥拍动作模拟训练,12周后不仅能完成日常活动,还能重返球场进行轻度对抗,这得益于功能训练与专项动作的有机结合。

三、避开康复“陷阱”:这些误区要警惕

临床中,患者常因认知偏差影响康复效果,以下误区需特别注意。

误区一:疼痛就是坏事,一动就怕

部分患者认为康复训练时疼痛必然导致损伤,实则术后康复中“适度疼痛”(评分1-3分)是组织拉伸的正常反应,过度回避会加重粘连。研究显示,害怕疼痛而减少50%训练量的患者,关节活动度恢复会延迟4-6周。

误区二:训练强度越大,好得越快

曾有位肘关节骨折患者,术后3周自行暴力掰动关节,导致内固定松动,不得不二次手术。康复训练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每次训练后若次日仍有明显酸痛,说明强度过大,需及时调整。

误区三:拆了石膏就大功告成

石膏固定结束只是康复的“起点”而非“终点”。此时关节可能已有不同程度粘连,需通过系统训练打破僵化,否则1-2个月后粘连会逐渐固化,再想恢复难度倍增。

误区四:只练伤肢,忽视全身

骨折后长期卧床易导致整体体能下降,影响伤肢恢复。康复中需适当加入全身训练,如健侧肢体力量练习、呼吸训练等,提升整体循环与代谢水平,为伤肢康复提供“能量支持”。

四、个性化康复:没有“标准答案”

康复方案需“量体裁衣”,根据骨折部位、年龄、身体状况等调整。

- 儿童骨折:生长发育快,康复侧重恢复活动度,避免过度负重影响骨骼生长。

- 老年骨折:常伴随骨质疏松,训练需兼顾安全性,预防跌倒,可借助助行器逐步负重。

- 运动员骨折:需加入专项动作训练,如篮球运动员踝关节骨折后,要强化急停、变向等动作的稳定性。

现代康复技术为个性化方案提供支撑。通过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分析关节活动轨迹,结合肌电监测评估肌肉激活状态,能精准找到功能障碍点。某康复中心用此技术为一位舞蹈演员制定的踝关节康复计划,针对性强化足弓稳定性,使其术后8个月重返舞台。

五、家庭康复:延续治疗效果的关键

出院后,家庭训练的连续性直接影响最终效果,可通过以下方式开展:

- 借助简易工具:用弹力带练肌力,用毛巾做关节牵伸,用手机APP记录每日活动度变化。

- 纠正错误动作:通过镜子观察步态、姿势,避免形成“代偿模式”(如走路瘸腿导致腰部不适)。

- 定期复查评估:每周至少1次到康复机构调整方案,确保训练方向正确。

需注意,家庭训练不能替代专业康复。曾有患者自行练习膝关节屈伸时,因动作角度偏差导致髌骨轨迹异常,反而加重疼痛,经康复师纠正后才重回正轨。

骨折术后的康复,是一场“慢工出细活”的修行。从术后第1天的微小肌肉收缩,到3个月后的自由行走,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科学与坚持的力量。正如骨科专家常说:“手术解决了‘骨头接不接得上’的问题,康复解决的是‘肢体好不好用’的问题。”重视术后康复,才能让受伤的关节真正“灵动如初”,重拾生活的质感与自由。

(李彩萍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 主管治疗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