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急救领域,颅脑损伤因其高致残率和死亡率而备受关注。当患者因交通事故、跌落或其他意外导致头部受伤时,迅速准确的诊断与及时有效的手术治疗成为挽救生命的关键。本文将详细解析从CT室确诊到手术台进行颅脑损伤急诊手术的全过程,展现这一紧急救治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如何紧密协作,以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与神经功能恢复。
一、初步评估与紧急转运
一切始于急诊科的接诊。医护人员会对到达的患者进行快速初步评估,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反应、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同时询问病史及受伤机制。若怀疑有颅脑损伤,会立即启动创伤团队响应程序,确保患者得到优先处理。此时,稳定生命体征是首要任务,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并补充液体,以防休克。
二、CT扫描:精准定位损伤部位
紧接着,患者会被迅速送往CT室进行头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这一步至关重要,它能够清晰显示颅内出血的位置、范围以及是否存在骨折等情况,为后续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现代多层螺旋CT不仅能快速成像,还能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帮助医生更直观地了解伤情复杂性。影像科医师会即时解读结果,并与神经外科医生沟通,共同决定是否需要立即手术干预。
三、多学科团队会诊与决策制定
基于CT结果,一个由神经外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多个科室组成的多学科团队(MDT)将进行紧急会诊。他们综合考量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对于需要紧急开颅减压或清除血肿的患者,团队会迅速达成共识,准备实施手术。
四、术前准备:争分夺秒的准备阶段
一旦决定手术,手术室便进入高度备战状态。护士们忙着核对器械包、准备无菌敷料、配置特殊用药;麻醉师则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通常是全麻以保证手术过程中患者的无痛和肌肉松弛。同时,血库也会提前备好可能需要的血液制品,以防术中大量失血。此外,还会对患者进行皮肤消毒、插管等工作,确保一切就绪。
五、手术室内的精细操作
手术开始后,主刀医生依据术前规划,小心翼翼地切开头皮,暴露颅骨,然后使用电钻或铣刀去除部分颅骨瓣,以减轻颅内压力。随后,借助显微镜下的精细操作,医生会仔细清除血肿、修复受损血管、移除碎骨片或其他异物,并对创面进行彻底止血。整个过程要求极高的专注度和技术精度,任何微小失误都可能影响预后。
六、术后监护与康复指导
手术完成后,患者被转入ICU接受密切监护,监测神经系统功能、颅内压变化及生命体征稳定性。此阶段,控制脑水肿、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是重点。随着病情稳定,逐步过渡到普通病房,开始早期的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颅脑损伤急诊手术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行动,涉及多个环节的高效协同。从最初的快速评估到精准的影像学检查,再到紧张有序的手术操作及细致的术后护理,每一步都体现了现代医学的进步与团队合作的力量。通过不断优化流程、提升技术水平,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这类危急重症,为患者争取最佳的治疗效果。
(王莉 太康县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一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