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作为面部骨架的核心结构,不仅支撑着牙齿与面部软组织,还直接影响咀嚼、吞咽、言语等重要生理功能。然而,由于其位置突出且结构复杂,颌骨在遭遇外力冲击时极易发生骨折。据临床数据显示,颌骨骨折约占面部骨折的 40%,其中下颌骨骨折最为常见,约占所有颌骨骨折的 60%~70%。了解颌骨骨折的成因、症状与治疗原则,对及时干预和恢复面部功能至关重要。
一、颌骨骨折的常见原因
颌骨骨折的发生多与外力作用直接相关,不同年龄段的致病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在青少年群体中,运动损伤是首要原因,篮球、足球等对抗性运动中的碰撞,或滑板、骑行时的意外摔倒,都可能导致颌骨受到猛烈撞击。而成年人的骨折多与交通事故相关,当车辆发生碰撞时,面部与方向盘、挡风玻璃的瞬间接触,会产生超过颌骨承受极限的冲击力。
此外,暴力伤害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拳击、斗殴等直接击打面部的行为,易造成下颌骨角部或颏部骨折。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即使是轻微跌倒(如从椅子上滑落),也可能引发颌骨脆性骨折。在少数情况下,牙齿治疗时的不当操作或肿瘤侵蚀,也可能导致病理性颌骨骨折。
二、颌骨骨折的类型与典型症状
根据骨折发生的部位,颌骨骨折可分为上颌骨骨折、下颌骨骨折及上下颌联合骨折三大类。其中下颌骨骨折因解剖结构特殊,又可细分为颏部骨折、体部骨折、角部骨折和髁突骨折,不同部位的骨折会呈现出不同的临床特征。
疼痛与肿胀是所有颌骨骨折的共有症状,受伤后数小时内,面部会出现明显肿胀,按压骨折部位时疼痛加剧。若骨折线累及牙齿,还可能出现牙齿松动、咬合错乱 —— 患者会感觉上下牙无法正常对齐,咀嚼时出现 “咬不实” 或 “咬偏” 的情况。当下颌骨髁突骨折时,常伴随张口受限,患者难以张大嘴巴;而上颌骨骨折若损伤眼眶底部,可能出现复视(看东西重影)等眼部症状。
严重的颌骨骨折还可能伴随其他并发症,如骨折断端刺破口腔黏膜引发感染,或损伤下颌神经管导致下唇麻木。若骨折导致呼吸道梗阻,需立即进行急救处理。
三、颌骨骨折的诊断方法
临床上诊断颌骨骨折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医生首先会询问患者受伤的经过,如撞击的部位、受伤后的症状等,同时观察面部是否有畸形、肿胀或伤口,触诊骨折部位判断是否有骨擦音或异常活动。
影像学检查是确诊的关键,常用的检查包括:
1、曲面断层片:可清晰显示上下颌骨及牙齿的整体情况,适合初步筛查下颌骨骨折;
2、CT 扫描:能三维重建颌骨结构,准确判断骨折的位置、类型及移位程度,尤其适用于复杂的上颌骨骨折或联合骨折;
3、X 线片:如华氏位片可辅助诊断上颌骨骨折,下颌骨侧位片能观察下颌骨体部及颏部情况。
对于合并牙齿损伤或颞下颌关节问题的患者,还可能需要进行口腔全景片或关节造影检查,以全面评估病情。
四、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颌骨骨折的治疗目标是恢复颌骨的连续性、正常咬合关系及面部外形,同时最大限度保留功能。治疗方法需根据骨折的类型、移位程度及患者的全身状况综合选择。
(一)保守治疗
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的线性骨折,或患者因全身疾病无法耐受手术的情况。主要通过颌间固定实现,即利用牙弓夹板将上下颌牙齿固定在一起,保持正常的咬合关系,让骨折在静止状态下愈合。固定时间通常为 4~6 周,期间患者需进食流质食物,注意口腔卫生,避免感染。
(二)手术治疗
对于有明显移位、粉碎性骨折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进行手术复位固定。手术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通过口腔内切口或面部小切口暴露骨折部位,将移位的骨块恢复到正常位置后,用钛板、钛钉等固定材料进行牢固固定。这种方法能有效保证骨折愈合的稳定性,减少对容貌的影响,且术后患者可早期进行张口训练,降低颞下颌关节强直的风险。
对于复杂的上颌骨骨折,可能需要结合头皮冠状切口或睑缘下切口,以获得更好的手术视野。术后需配合抗生素预防感染,并定期复查 X 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三)辅助治疗
无论采用哪种治疗方式,都需重视营养支持与口腔护理。患者应摄入高蛋白、高钙食物促进骨愈合,同时使用含漱液清洁口腔,避免食物残渣堆积引发感染。对于合并神经损伤的患者,可服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辅助恢复。
五、术后护理与康复要点
颌骨骨折术后的护理直接影响愈合效果。术后 1~2 天内,患者面部肿胀可能加重,可通过冷敷减轻症状;术后 3 天若肿胀仍未消退,可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饮食方面,术后 1 周内以流质食物为主,逐渐过渡到半流质和软食,避免咀嚼过硬食物导致固定物松动。
功能锻炼是康复的关键,术后 2 周左右可开始进行张口训练,逐渐增加张口幅度,预防颞下颌关节粘连。训练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用力导致骨折移位。同时,患者需定期复诊,医生会通过影像学检查判断骨折愈合情况,通常术后 3 个月左右可完全恢复。
若术后出现伤口红肿、疼痛加剧、发热或咬合关系异常,需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感染或固定物松动等问题。
六、预防颌骨骨折的实用建议
预防颌骨骨折的核心在于避免外力伤害。从事对抗性运动时,应佩戴护具(如运动牙套、面部防护面罩);驾驶或乘坐汽车时,务必系好安全带,减少交通事故中的面部损伤风险;老年人需注意居家环境安全,安装扶手、防滑垫等设施,预防跌倒。
此外,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治疗牙周病、龋齿等问题,保持牙齿健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颌骨的稳定性。
颌骨骨折虽然常见,但只要及时诊断、规范治疗,大多数患者都能恢复正常的面部功能与外形。了解颌骨骨折的相关知识,既能帮助我们在意外发生时沉着应对,也能通过科学预防降低受伤风险,守护面部健康与生活质量。
(刘建兴 河南大学赛思口腔医院 颌面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