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中,便血这一症状常常让患者陷入恐慌与困惑,尤其是难以分辨是痔疮还是肠癌所致。这两种疾病虽在症状上有相似之处,但通过颜色、频率以及伴随症状等多方面的细致鉴别,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病情,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从便血颜色来看,这是鉴别的重要依据之一。痔疮引发的便血,颜色通常呈现鲜红色。这是因为痔疮出血部位靠近肛门,血液未与肠道内容物充分混合,直接排出体外,所以颜色鲜艳。患者可能会观察到血液覆盖在粪便表面,或者在卫生纸上留下明显的血迹,排便后还可能出现滴落状出血。而肠癌导致的便血,颜色则偏暗红或呈黑褐色。这是由于肿瘤生长在肠道内部,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与粪便充分混合,同时可能受到肠道内消化液等的影响,导致颜色变深。部分患者还可能发现血丝附着在粪便沟槽中,或者便血时伴有粘液或脓液。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直肠癌早期便血也可能呈现鲜红色,所以单纯依靠颜色无法确诊,还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便血频率同样具有鉴别价值。痔疮患者的便血频率与病情严重程度以及生活习惯等因素相关。在痔疮急性发作期,便血可能较为频繁,但通过调整饮食、保持大便通畅等措施,便血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而肠癌患者的便血频率则较为复杂。早期可能便血症状并不明显,但随着肿瘤的生长和发展,便血频率可能会逐渐增加,且呈现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此外,肠癌患者还可能出现排便规律的紊乱,如持续两周以上的腹泻与便秘交替、排便次数突然增多、粪便变细呈铅笔状等。这些排便习惯的改变,是肠癌较为重要的警示信号,而痔疮患者一般不会出现如此明显的排便习惯改变。
伴随症状也是鉴别两者的重要线索。痔疮患者通常不会出现全身性症状,但可能会伴有肛门局部的不适。例如,肛门瘙痒、潮湿感,严重时可能出现痔核脱出。而肠癌患者则可能伴随一系列全身消耗性症状。在病情进展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半年内体重减少超过 10%以上;持续性疲劳乏力,即使充分休息也难以缓解;贫血面容,表现为眼睑发白、指甲床颜色变浅等。这些症状的出现,提示着身体可能存在较为严重的病变,需要高度警惕肠癌的可能。
除了上述症状外,疼痛表现也有所不同。直肠癌早期通常无痛,随着肿瘤生长可能出现下腹部隐痛、肛门坠胀感,晚期癌细胞侵犯神经时可出现持续性剧痛。内痔疼痛集中在肛门区域,血栓性外痔可能引发剧烈胀痛,但疼痛往往与排便动作直接关联。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排便不尽感或肛门异物感,这种不适可能持续数周不缓解。
当出现便血症状时,患者切不可自行判断、盲目用药。尤其是 50 岁以上人群出现首次便血,无论是否疼痛都应优先排除肿瘤。有家族肠癌病史或息肉病史者,便血需立即就医。及时就医,通过专业的检查手段,如肛门指检、肠镜检查等,才能准确判断病情,为后续的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毕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提高疾病的治愈率、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徐丽东 郑州市中心医院 消化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