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脏瓣膜置换后,身体会“认生”吗

2025-08-04 09:1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心脏瓣膜:心脏里的“自动门”

心脏瓣膜是心脏里的“自动门”,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的二尖瓣、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的三尖瓣、左心室和主动脉之间的主动脉瓣、右心室和肺动脉之间的肺动脉瓣,它们随着心脏收缩和舒张规律开合,保证血液单向流动,不回流、不倒灌。

如果瓣膜坏了(比如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瓣膜狭窄,或老年退化导致关闭不全),血液流动就会乱套,心脏得花更大的力气泵血,时间久了会累出“心衰”。这时候,医生可能会建议“换瓣膜”,就像给心脏换一扇新的“自动门”。

二、换的瓣膜有两种:“生物瓣”和“机械瓣”

目前常用的人工瓣膜分两类,各有特点,医生会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推荐:

1.生物瓣:“借来的天然门”

生物瓣大多来自猪、牛的心脏瓣膜,经过处理后去除抗原性,保留天然瓣膜的结构和功能。它的优点是“兼容性好”,术后身体不容易“排斥”;缺点是寿命有限,一般能用10-15年,少数情况可能更短,尤其年轻人使用时,磨损会快一点。

2.机械瓣:“耐用的金属门”

机械瓣由金属和特殊材料制成,优点是“耐用”,可以终身使用,适合年轻患者;但它是“外来物”,身体可能会把它当成“入侵者”,容易在瓣膜表面形成血栓,所以需要终身吃抗凝药预防。

不管哪种瓣膜,都是为了替代坏瓣膜的功能,让心脏重新高效工作。

三、身体会“认生”吗?“排斥”和“适应”的博弈

很多人担心:“把外来的东西放进心脏,身体会不会不接受?”其实,这种“认生”的概率不高,但需要了解身体的“反应规律”:

1.急性排斥:很少见,但要警惕

术后短期内(比如12周),身体的免疫系统可能会对新瓣膜产生“急性排斥”,表现为发热、心率快、心脏功能下降。但这种情况在瓣膜置换中很少见,因为生物瓣经过处理后抗原性低,机械瓣的材料也经过特殊处理,不容易引发强烈免疫反应。一旦出现,医生会用激素等药物抑制免疫反应,大多能控制。

2.慢性“适应”:身体慢慢“接纳”

更多时候,身体会和新瓣膜“慢慢磨合”。术后几个月内,心脏需要适应新瓣膜的开合节奏,可能会有轻微的不适(比如活动后有点气短),但随着时间推移,心脏功能逐渐恢复,这些不适会慢慢消失。就像穿新鞋需要磨合,身体也需要时间习惯这扇“新门”。

3.机械瓣的“特殊互动”

机械瓣工作时会发出轻微的“滴答”声,这是瓣膜开合的声音,很多患者一开始会注意到,甚至觉得“吵”,但几个月后就会慢慢适应,甚至忽略它的存在。这不是身体“排斥”,只是对新声音的暂时敏感。

四、术后“麻烦事”:不是“认生”,是需要“特殊照顾”

有些术后反应看起来像“身体不接受”,其实是需要特殊护理的正常现象:

1.抗凝药:机械瓣的“护身符”

机械瓣患者必须终身吃抗凝药(比如华法林),因为机械瓣表面不像天然瓣膜那样光滑,血液流过时容易凝固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能导致脑梗、心梗。这不是身体“排斥”瓣膜,而是需要人为干预防止血栓,就像给机械瓣“上润滑油”。

吃抗凝药需要定期抽血查“凝血指标”(INR),根据结果调整药量,指标太高容易出血(比如牙龈出血、皮下淤青),太低又容易长血栓,所以得像“调收音机”一样找到合适的剂量。

2.生物瓣的“退化”:不是“排斥”,是“老化”

生物瓣用久了可能会出现退化(比如瓣膜增厚、钙化,导致狭窄或关闭不全),这不是身体“排斥”,而是生物材料自然老化的过程,就像橡皮筋用久了会失去弹性。出现退化时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换瓣,尤其是年轻患者,医生会提前告知这种可能性。

3.术后早期“不适”:心脏在“适应新门”

术后1-3个月内,可能会有活动后气短、乏力,这是因为心脏刚换了新瓣膜,还没完全适应新的血流状态,心肌需要时间恢复功能。随着心脏功能改善,这些症状会逐渐减轻,不是身体“不接受”瓣膜的信号。

五、如何帮身体“接纳”新瓣膜?术后护理有讲究

想让身体和新瓣膜“和平共处”,术后护理很重要:

1.按要求吃“保护药”

l 机械瓣患者:严格按医嘱吃抗凝药,不擅自停药、换药,忘了吃药要及时补(但别加倍吃),避免同时吃影响抗凝的食物(比如大量吃菠菜、西兰花,这些食物含维生素K,会降低华法林效果)。

l 生物瓣患者:术后早期可能需要短期吃抗凝药(比如3-6个月),具体遵医嘱,同时可能需要吃一段时间强心、利尿药,帮助心脏恢复。

2.慢慢“动起来”,别“过度保护”

术后早期(1-3个月)以休息为主,避免剧烈运动(比如跑步、搬重物);3个月后可以慢慢增加活动量(比如散步、打太极),让心脏在适度活动中适应新瓣膜,增强功能。完全不活动反而会让心脏“变懒”,不利于恢复。

3.定期复查:给新瓣膜“做体检”

术后定期做心脏超声、心电图,观察瓣膜功能(开合是否正常、有没有反流)、心脏大小和功能。一般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各查一次,之后每年查一次,及时发现问题(比如瓣膜退化、血栓),早处理效果好。

4.注意“异常信号”,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可能是瓣膜出了问题,要赶紧看医生:

l 突然胸痛、气短加重,甚至不能平躺;

l 肢体活动不利、说话不清(可能血栓脱落导致脑梗);

l 不明原因的出血(比如咳血、黑便,可能抗凝药过量);

l 发热持续不退(可能瓣膜感染)。

这些信号不是身体“认生”,而是需要医生评估瓣膜状态的提醒。

六、换瓣后能恢复正常生活吗?多数人可以

很多人担心换瓣后生活质量会下降,其实多数患者术后能恢复正常生活:

l 日常活动:做饭、散步、做家务都没问题,甚至可以重返工作岗位(除了重体力劳动);

l 运动:术后半年到一年,在医生评估后可以进行适度运动(比如游泳、骑自行车),但避免剧烈运动和竞技体育;

l 寿命:换瓣成功且护理得当的患者,寿命和正常人差别不大,尤其是机械瓣患者,只要做好抗凝,能长期正常生活。

身体对新瓣膜的“接纳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术后护理是否到位。按时吃药、定期复查、适度活动,多数人都能和新瓣膜“友好相处”。

心脏瓣膜置换后,身体很少会“认生”到排斥新瓣膜,更多的是需要时间适应和特殊护理。机械瓣需要终身抗凝,生物瓣可能会老化,但这些都是可以预见和管理的问题。

了解这些知识,术后按医生要求护理,就能让新瓣膜在心脏里“好好工作”,帮心脏重新充满活力。毕竟,换瓣膜的目的是让生活更轻松,而多数人都能实现这个目标。

(余森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心脏大血管外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