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分泌门诊中,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患者常描述两大典型症状:异常畏寒与不明原因体重增加。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表现(寒冷本应抑制食欲,体重却持续上升)背后,隐藏着甲状腺激素对全身代谢的精密调控机制。本文将从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甲减的病理改变、能量代谢失衡的分子机制三方面,系统解析甲减患者怕冷发胖的深层原因,并提供科学管理建议。
一、甲状腺激素:人体的“代谢引擎”
甲状腺激素(主要包括T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T4甲状腺素)由甲状腺滤泡细胞分泌,是调节机体基础代谢率(BMR)的核心激素。其作用覆盖全身所有细胞,通过以下路径维持能量平衡:
1.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调控
甲状腺激素可直接进入细胞核,激活线粒体相关基因(如UCP1、UCP3)表达,促进解偶联蛋白合成。这些蛋白能“解耦”电子传递链与ATP合成,使部分能量以热能形式释放,从而维持体温稳定。甲减时,解偶联蛋白表达下降,能量转化效率降低,产热减少,导致患者对寒冷敏感。
2.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激活
甲状腺激素可增强肾上腺素受体敏感性,促进儿茶酚胺释放。交感神经兴奋会引发:
棕色脂肪组织(BAT)产热增加(通过β3-肾上腺素受体激活);
骨骼肌血管舒张,增加皮肤血流量以散热;
肝糖原分解加速,提供快速能量供应。
甲减患者交感活性下降,上述产热机制失效,进一步加剧畏寒。
3.脂质代谢动态平衡
甲状腺激素通过调控脂解酶(如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和脂合成酶(如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维持脂肪分解与合成的平衡。其具体作用包括:
促进脂肪细胞内甘油三酯分解为游离脂肪酸(FFA);
抑制脂肪组织前体细胞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
增加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表达,加速胆固醇清除。
甲减时,脂解作用减弱而脂合成增强,导致脂肪堆积和血脂异常。
4.肌肉代谢与产热
骨骼肌占人体总质量的40%,是重要的产热器官。甲状腺激素可:
增加肌肉细胞线粒体数量和氧化酶活性;
促进肌纤维类型从慢肌(I型,耐疲劳但产热少)向快肌(II型,爆发力强且产热多)转化;
增强肌肉颤抖产热(寒战反应)。
甲减患者肌肉代谢率下降,既减少基础产热,又降低运动耐量,形成“少动-更胖”的恶性循环。
二、甲减的病理改变:甲状腺激素“供应不足”的连锁反应
甲减的核心病理是甲状腺激素合成或分泌不足,其常见病因包括: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如桥本氏病):免疫系统攻击甲状腺组织,导致滤泡细胞破坏;
碘缺乏或过量: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原料,但过量会抑制过氧化物酶活性;
药物影响:锂盐、胺碘酮等可干扰甲状腺激素合成或释放;
垂体/下丘脑病变:促甲状腺激素(TSH)或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分泌不足。
当血清游离T4(FT4)水平低于正常范围(0.8-1.8ng/dL)时,机体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负反馈调节,使TSH分泌增加(甲减患者TSH常>10mIU/L)。但长期高TSH刺激会导致甲状腺肿大(单纯性甲状腺肿)或功能进一步衰退。
三、怕冷与发胖:甲状腺激素缺乏的“双重代谢打击”
(一)畏寒:产热机制全面受抑
1.基础代谢率下降:甲减患者BMR可降低30%-50%,意味着静息状态下能量消耗显著减少。例如,健康成人每日需1800kcal维持基础功能,甲减患者可能仅需1200kcal,多余能量转化为脂肪储存。
2.棕色脂肪功能抑制:棕色脂肪是人体“产热工厂”,其活性受甲状腺激素直接调控。甲减时:
棕色脂肪细胞体积缩小,线粒体密度降低;
UCP1表达下降,解偶联呼吸减少;
寒冷刺激下产热反应延迟且幅度减弱。
3.皮肤血管收缩异常:甲状腺激素缺乏导致皮肤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敏感性下降,寒冷时无法有效舒张以增加血流量,反而因持续收缩导致末梢循环障碍,表现为手脚冰凉、皮肤苍白。
(二)发胖:能量代谢失衡的“三重陷阱”
1.脂肪合成亢进与分解抑制
脂合成增强:甲状腺激素缺乏时,肝脏FAS活性升高,促进脂肪酸从头合成;同时,脂蛋白脂酶(LPL)活性增加,加速血浆甘油三酯水解为FFA,供脂肪细胞合成甘油三酯。
脂分解减弱:HSL活性受抑制,脂肪细胞内甘油三酯分解减少,FFA释放降低。研究显示,甲减患者皮下脂肪组织HSL mRNA表达较健康人下降40%。
2.水钠潴留与黏液性水肿:甲状腺激素缺乏导致肾小管重吸收钠增加,同时促进糖胺聚糖(GAG)合成。GAG具有强亲水性,可在皮下及组织间隙蓄积,形成非凹陷性水肿(黏液性水肿)。这种“水肿型肥胖”常被误认为单纯脂肪堆积。
3.肌肉消耗与代谢率进一步降低:甲减患者肌肉蛋白合成减少而分解增加,导致肌肉量下降(肌少症)。肌肉是主要产热组织,其减少会进一步降低BMR,形成“少肌-低代谢-更易胖”的循环。此外,肌肉萎缩还会减弱运动能力,减少日常活动量,间接促进体重增加。
四、科学管理:从激素替代到生活方式干预
1.左旋甲状腺素(LT4)替代治疗
甲减的核心治疗是补充生理剂量的LT4(如优甲乐),目标是将TSH维持在0.5-5.0mIU/L(孕妇需更严格)。关键点:
起始剂量:年轻、无心脏病患者可从50μg/d开始;老年人或冠心病患者从12.5-25μg/d起始,缓慢加量。
服药时间:早餐前30-60分钟空腹服用,避免与钙剂、铁剂、豆制品同服(影响吸收)。
剂量调整:每4-6周复查TSH,根据结果增减剂量(每次调整12.5-25μg),直至达标。
2.体温管理:主动产热与保暖结合
环境温度:冬季室内温度保持22-24℃,使用暖手宝、电热毯等辅助取暖。
运动产热: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运动时肌肉产热可增加3-5倍。
饮食产热:适量摄入含辣椒素的食物(如辣椒、生姜),可激活TRPV1受体,促进棕色脂肪产热。
3.体重控制:多维度干预打破恶性循环
饮食调整:
限制高升糖指数食物(如白面包、糖果),避免血糖波动刺激胰岛素分泌(促进脂肪合成);
增加优质蛋白摄入(1.2-1.5g/kg/d),维持肌肉量;
补充ω-3脂肪酸(如深海鱼、亚麻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运动方案:
抗阻训练(每周2-3次)增加肌肉量,提高BMR;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促进运动后过量氧耗(EPOC),延长产热时间。
药物辅助:
黏液性水肿严重者,短期使用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减轻水肿;
合并胰岛素抵抗者,可联用二甲双胍(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定期监测与并发症预防
每3-6个月检测:TSH、FT4、血脂(总胆固醇、LDL-C)、血糖、肌酶(评估肌肉损伤)。
每年评估:骨密度(甲减增加骨质疏松风险)、心脏超声(长期甲减可能导致心包积液)。
五、结语:甲减不是“终身肥胖”的判决书
甲减患者的怕冷与发胖,本质是甲状腺激素缺乏引发的代谢失衡。通过规范的LT4替代治疗、科学的体温与体重管理,患者完全可以恢复正常代谢功能,摆脱“怕冷又胖”的困境。关键在于:早期诊断、个体化用药、长期随访。记住:甲状腺激素是生命的“火种”,科学调控它,就能重新点燃代谢的活力。
(翟瑞琼 许昌中医院 老年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