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镇痛泵用久了会成瘾吗

2025-07-24 14:3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先把结论说在前面

     在标准医疗场景下,镇痛泵连续使用两三天便撤除,成瘾概率低于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真正的成瘾往往发生在“长期、超量、非医嘱”这三种情况叠加时。换句话说,只要遵循麻醉医生的剂量方案和时间窗口,患者自控镇痛(PCA)不会带来药物依赖问题。

二、镇痛泵里到底有什么

    现代镇痛泵通常采用“多模式镇痛”配方:阿片类(如舒芬太尼、吗啡)负责中枢镇痛;非甾体抗炎药(如氟比洛芬酯)或局麻药(如罗哌卡因)阻断外周痛觉传导;再加上止吐药(如昂丹司琼)预防恶心。阿片类虽然是“成瘾”二字的来源,但在泵内的单次剂量仅为传统静脉注射的1/10,且设有“锁定时间”,患者即使频繁按键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叠加用药。

三、时间窗口是最大保险

    术后急性疼痛一般在48–72小时内达峰,随后迅速回落。镇痛泵的设计周期正是紧贴这一生理曲线:骨科、开胸等大型手术通常48小时后改为口服或肌肉注射;剖宫产、腹腔镜等中等创伤多在24小时内撤泵。短暂暴露+血药浓度平稳下降,使大脑奖赏环路来不及形成依赖记忆。

四、为何有人仍“心里惦记”

    临床偶见患者撤泵后主诉“浑身不自在”,这多数属于“身体依赖”而非“成瘾”。前者是生理适应,停药后1–2天即可自行缓解;后者伴随强烈觅药行为、剂量递增及社会功能受损,二者本质不同。研究显示,术后短期阿片暴露者,真正转化为慢性成瘾的比例不足0.2%,且多与既往药物滥用史相关。

五、哪些做法会真正推高风险

1.  超说明书使用:把48小时的泵延长到一周以上,又不递减剂量;

2.  合并使用其他阿片:出院后自行口服曲马多、可待因;

3.  心理高危人群:既往酗酒、毒品史或家族药物依赖史。

    只要医疗团队术前筛查、术后随访,并在疼痛缓解后及时“降级”镇痛方案,这些风险均可被堵在门外。

六、长期癌痛患者怎么办

    癌痛镇痛泵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但配方与术后泵不同:

•  药物浓度低、背景输注量小;

•  联合局麻药、可乐定等,减少阿片总量;

•  每1–2周评估一次剂量,必要时递减。

    国际癌痛指南指出,癌痛规范使用阿片泵的成瘾率<0.3%,远低于疼痛未控导致的自杀、抑郁风险。

七、患者和家属可以做什么

•  清楚了解预计使用时长,主动询问撤泵计划;

•  记录每日疼痛评分(0–10分),≥4分及时联系医护,而非自行追加口服止痛药;

•  撤泵后若出现短暂烦躁、出汗,可用温水擦浴、音乐放松等非药物手段缓解,一般24小时内减轻。

八、结语

    镇痛泵是“按需供药”,不是“任君索取”。在麻醉医生设定的剂量、时间和锁定机制三重保险下,短期使用不会让人上瘾;真正需要警惕的是绕过医嘱、无限期延长的做法。把疼痛控制在可耐受范围,让伤口愈合、让身体恢复,才是镇痛泵存在的全部意义。

九、如何正确看待镇痛泵的使用

    镇痛泵的使用应视为一种科学的疼痛管理工具,而非简单的药物输送系统。它通过精确控制药物释放,帮助患者在疼痛与药物副作用之间找到平衡点。患者和家属应充分信任医疗团队的专业判断,同时积极参与疼痛管理过程,与医护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制定个性化的镇痛计划。

十、镇痛泵使用的误区

    在镇痛泵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需要澄清。例如,有人担心镇痛泵会导致呼吸抑制,实际上,现代镇痛泵设计有安全机制,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系统会自动报警并采取措施。此外,镇痛泵并非只能用于手术后,它在慢性疼痛管理、分娩镇痛等领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十一、未来展望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镇痛泵的使用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未来,镇痛泵可能会集成更多生物反馈机制,根据患者的疼痛反应和生理状态自动调整药物剂量。同时,镇痛泵的药物配方也将更加多样化,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十二、结语

    镇痛泵作为一种有效的疼痛管理工具,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认可。只要在专业医疗人员的指导下合理使用,镇痛泵不仅不会导致成瘾,还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和家属应消除不必要的顾虑,积极配合医生,共同实现最佳的疼痛控制效果。

(刘真慧 延津县中医院 麻醉科 主治医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