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新生儿溶血时,皮肤的“黄”和普通黄疸有啥不一样

2025-08-10 15:2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新生儿皮肤发黄,在产科和新生儿科很常见,家长们常说“宝宝长黄疸了”。但黄疸有“普通”和“溶血引起”之分,就像皮肤上的“黄色警报”,普通黄疸是“轻微提示”,溶血引起的黄疸可能是“紧急信号”。两种黄疸的“黄”在出现时间、严重程度、伴随表现上都有差别,分清这些不同,才能更好地守护宝宝健康。

一、先搞懂:黄疸为啥会让皮肤变黄?

黄疸的“黄”来自一种叫“胆红素”的物质。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时,红细胞的寿命短,出生后多余的红细胞会被破坏,释放出胆红素。正常情况下,胆红素会被肝脏处理后排出体外,但如果胆红素产生太多、排出太慢,就会在血液里堆积,让皮肤、眼白变黄,这就是黄疸。

普通黄疸是胆红素“代谢暂时跟不上”导致的,而新生儿溶血引起的黄疸,是因为红细胞被“异常破坏”,胆红素突然大量产生,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属于“病理性黄疸”的一种。

二、出现时间:一个“慢慢来”,一个“来得急”

普通黄疸和溶血黄疸在出现时间上有明显差别,这是区分它们的第一个线索:

1.普通黄疸:出生后“慢慢冒出来”

大多数普通黄疸(生理性黄疸)在宝宝出生后2-3天开始出现,先从脸和眼睛周围开始发黄,然后慢慢蔓延到脖子、胸部,再到肚子和四肢。就像给宝宝“慢慢上色”,颜色由浅到深,不会一下子变得很黄。

这种黄疸的出现和宝宝肝脏功能还没成熟有关,随着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增强,一般在出生后7-10天会逐渐消退,早产儿可能稍晚,但大多会在2-4周内退干净。

2.溶血黄疸:出生后“迅速变脸”

溶血引起的黄疸往往“来得又早又快”。有的宝宝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就出现皮肤发黄,甚至在出生后几小时内就被医生发现;还有的宝宝出生时皮肤颜色正常,但过了几个小时,黄疸就像“被快进”一样迅速加深,短短半天内,黄色就从脸部蔓延到全身。

这种快速出现的黄疸,是因为溶血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胆红素“突然增多”,肝脏来不及处理,就像“水龙头开太大,下水道排不及”,胆红素在血液里快速堆积,皮肤自然就迅速变黄。

三、黄色深度:一个“浅黄”,一个“深黄偏暗”

两种黄疸的“黄”在颜色深度和质感上也不一样,通过观察皮肤颜色能初步判断:

1.普通黄疸:颜色“浅黄透亮”

普通黄疸的黄色比较浅,像淡淡的向日葵花瓣色,皮肤摸起来光滑有光泽。黄疸程度轻时,可能只在脸和脖子部位发黄,手脚心还是正常的粉色;即使黄疸稍重,蔓延到四肢,颜色也不会过于暗沉,整体看起来比较柔和。

2.溶血黄疸:颜色“深黄发暗”

溶血引起的黄疸颜色明显更深,像深橘色或暗黄色,严重时甚至会呈现黄绿色。这种黄色不会局限在脸部,会快速蔓延到全身,包括手脚心都会变黄,皮肤看起来缺乏光泽,摸起来可能有点干燥。

黄疸越深,说明血液里的胆红素浓度越高,当胆红素高到一定程度,可能会透过血脑屏障影响大脑,需要及时干预,这也是溶血黄疸更需要警惕的原因。

四、伴随表现:一个“状态好”,一个“有异常”

除了皮肤发黄,两种黄疸伴随的宝宝状态也大不相同,这能帮家长进一步区分:

1.普通黄疸:宝宝“能吃能睡”

普通黄疸的宝宝一般状态很好,吃奶正常,饿了会哭闹要奶吃,一次能吃够量;睡眠也安稳,不会频繁惊醒;哭声响亮,反应灵敏,换尿布时会蹬腿、活动手脚,体重也能正常增长。

这种黄疸不会让宝宝感到不舒服,就像身体在“适应新环境”时出现的小插曲,不影响宝宝的正常生活。

2.溶血黄疸:宝宝“蔫蔫的”或“闹不停”

溶血黄疸的宝宝往往会有一些异常表现:吃奶变得没力气,含着乳头却不怎么吸吮,吃奶时间短,容易睡着;有的宝宝会频繁哭闹,哭声微弱或尖声哭叫;还有的宝宝精神萎靡,不爱活动,手脚很少乱动,反应也比较迟钝。

严重的溶血还会导致宝宝贫血,脸色、嘴唇、指甲盖看起来苍白;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尿液可能会变成深黄色或茶色;有的宝宝还会出现肝脾肿大,肚子摸起来有点胀。这些伴随症状都在提示“黄疸不普通”,需要紧急处理。

五、消退速度:一个“慢慢退”,一个“不退反升”

黄疸的消退情况也是重要的区分点,普通黄疸会自然消退,而溶血黄疸不干预就会持续加重:

1.普通黄疸:“循序渐进”消退

普通黄疸在出生后7-10天达到高峰,之后就会慢慢消退,黄色从四肢末端开始变淡,然后是肚子、胸部,最后是脸部和眼睛周围。消退过程比较平稳,不会出现“退了又黄”的明显反复,家长能直观看到宝宝皮肤一天比一天白。

2.溶血黄疸:“不退反升”或“退得慢”

如果不及时治疗,溶血黄疸不会自己消退,反而会越来越重,黄色持续加深、范围扩大。即使经过初步处理,黄疸有所减轻,也容易反复,稍微停药或护理不当,胆红素就会再次升高,黄疸重新加重。

这是因为溶血的根源没解决,红细胞还在不断被破坏,胆红素持续产生,肝脏始终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黄疸自然很难消退。

六、处理方式:一个“多观察”,一个“需治疗”

两种黄疸的处理方式大不相同,这取决于黄疸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1.普通黄疸:“居家护理”为主

普通黄疸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家长可以通过多喂奶帮助宝宝退黄疸:每天喂8-12次奶,让宝宝多吃多排,通过尿液和粪便排出胆红素;天气好时,在室内让宝宝晒晒太阳(避免阳光直射眼睛),也能帮助胆红素代谢。

医生会定期监测黄疸值,只要数值在安全范围内,没有持续升高,就只需居家观察,等待黄疸自然消退。

2.溶血黄疸:“积极治疗”不能等

溶血黄疸必须及时治疗,否则高浓度的胆红素可能损伤大脑。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蓝光照射:让宝宝躺在蓝光箱里,蓝光能帮助胆红素分解,变成容易排出的物质;如果黄疸特别严重,可能需要换血治疗,把含有大量胆红素的血液换成健康的血液,快速降低胆红素水平。

同时,医生还会针对溶血的原因进行治疗,比如使用药物抑制溶血过程,纠正贫血等。只有从根源上控制溶血,才能让黄疸不再反复。

新生儿溶血时的皮肤发黄和普通黄疸,虽然都是“黄”,但在出现时间、颜色深度、伴随表现、消退速度和处理方式上都有明显差别。普通黄疸是“生理性的小波动”,来得晚、颜色浅、宝宝状态好、能自然消退;溶血黄疸是“病理性的警报”,来得早、颜色深、宝宝状态差、需要紧急治疗。

家长发现宝宝皮肤发黄时,别慌张,但要仔细观察黄疸出现的时间、颜色变化和宝宝的状态,及时告诉医生。医生会通过检测胆红素水平、检查溶血指标等方式明确诊断,给予针对性处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溶血黄疸并不可怕,宝宝大多能顺利康复。

(吴莉萍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科二病区 护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