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让呼吸窘迫宝宝“少哭闹”,对肺有啥好处

2025-08-05 09:5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新生儿呼吸窘迫,就像宝宝的小肺“没力气”或“没发育好”,吸起氧气来特别费劲。这时候宝宝一哭闹,小脸憋得通红,呼吸更急促,不仅自己难受,肺也跟着“遭罪”。让呼吸窘迫的宝宝“少哭闹”,不是“怕麻烦”,而是给脆弱的肺“减负”,帮它慢慢恢复力气。这背后藏着很多对肺的好处,关乎宝宝的呼吸恢复和健康成长。

一、先搞懂:呼吸窘迫的宝宝,肺为啥“弱不禁风”

呼吸窘迫的宝宝,肺功能本身就“打了折扣”。有的是早产儿,肺还没发育成熟,负责扩张的肺泡表面缺乏“活性物质”,就像没充气的气球,很难张开;有的是肺部感染或羊水吸入,肺泡被炎症或液体堵住,没法正常交换氧气。

正常宝宝哭闹时,肺能通过加深加快呼吸“代偿”,但呼吸窘迫的宝宝,肺就像“漏风的风箱”,本身供氧就不足,哭闹只会让肺的负担更重,氧气更不够用。所以,减少哭闹对他们的肺来说,是“雪中送炭”的保护。

二、少哭闹,能减少肺的“额外消耗”

宝宝哭闹时,全身都在“使劲”,对肺来说是一场“额外的体力活”,少哭闹能帮肺“省力气”:

1.降低呼吸频率,让肺“有节奏地工作”

哭闹时,宝宝的呼吸会变得又快又浅,一分钟能喘60次以上,就像风箱被快速拉动,却吸不进多少空气。这时候肺泡来不及充分扩张和收缩,氧气交换效率很低,肺一直在“无效劳动”。

让宝宝少哭闹,呼吸频率会慢下来,恢复到相对平稳的节奏(正常新生儿呼吸频率30-40次/分钟)。肺泡能有足够时间张开、闭合,氧气充分进入血液,二氧化碳顺畅排出,肺不用“瞎使劲”,工作效率更高。

2.减少能量消耗,给肺“留足动力”

哭闹是很“费体力”的活动,宝宝的心率会加快,全身耗氧量飙升。而呼吸窘迫的宝宝,肺本身就需要更多能量来维持呼吸,如果能量都被哭闹“抢走”,肺的“动力”就会不足,更难完成气体交换的“本职工作”。

少哭闹能让宝宝的能量消耗降下来,节省的能量可以供给肺部,帮助肺泡修复、合成表面活性物质,让肺功能慢慢增强,就像给肺“充电”,让它更有力气工作。

三、少哭闹,能避免肺的“二次伤害”

呼吸窘迫的宝宝,肺组织本身就很脆弱,哭闹可能带来“额外伤害”,少哭闹能帮肺“避坑”:

1.减轻气道压力,保护肺泡“不破裂”

哭闹时宝宝会用力吸气、呼气,气道内压力突然升高,就像给脆弱的气球猛吹气。呼吸窘迫的宝宝,肺泡本身就缺乏弹性或有炎症,过高的压力可能让肺泡破裂,气体跑到胸腔里形成“气胸”,这会让呼吸更困难,甚至需要紧急处理。

减少哭闹,气道压力保持稳定,肺泡在正常压力下工作,能避免这种“二次损伤”,给肺的修复创造安全环境。

2.减少分泌物刺激,让气道“更通畅”

哭闹时宝宝会流眼泪、流鼻涕,咽喉部的分泌物也会增多。呼吸窘迫的宝宝,气道黏膜本就敏感,分泌物增多容易刺激气道,引起咳嗽或气道痉挛,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就像堵塞的管道又被塞进杂物,更不通畅。

少哭闹能减少分泌物产生,气道保持相对通畅,肺吸入氧气的“通道”更顺畅,恢复起来更顺利。

四、少哭闹,能改善氧气供应,帮肺“养元气”

呼吸窘迫的核心问题是“缺氧”,少哭闹能让氧气供应更稳定,给肺“养元气”的时间:

1.提高氧饱和度,让肺“高效供氧”

哭闹时,宝宝的氧饱和度会明显下降,原本能维持在90%以上,一哭闹可能掉到85%以下。缺氧会让身体各个器官“喊救命”,肺为了“救场”会更拼命呼吸,陷入“越缺氧越费力,越费力越缺氧”的恶性循环。

让宝宝少哭闹,氧饱和度能保持在稳定的安全范围,肺不用“紧急加班”,可以按正常节奏供氧,身体得到充足氧气,肺的修复也能正常进行,就像给植物稳定的光照,才能慢慢生长。

2.稳定酸碱平衡,让肺“不被代谢废物拖累”

持续哭闹会让宝宝过度通气或通气不足,导致体内酸碱失衡。过度通气会让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引发“呼吸性碱中毒”;通气不足则会让二氧化碳堆积,导致“呼吸性酸中毒”。酸碱失衡会影响肺功能,让肺泡的收缩和扩张更困难。

少哭闹能让呼吸保持平稳,体内二氧化碳浓度稳定,酸碱平衡不被打乱,肺不用“分心”处理代谢问题,能专心修复和恢复功能。

五、怎么让呼吸窘迫宝宝“少哭闹”?用对方法很重要

让宝宝少哭闹不是“强行制止”,而是通过细心护理满足需求,让宝宝舒服了自然就不闹了:

1.及时回应需求,别让宝宝“等着急”

呼吸窘迫的宝宝哭闹,很多时候是因为不舒服:饿了、尿布湿了、环境太冷或太热。家长和护士要及时观察,饿了就喂奶(或鼻饲),尿布湿了马上换,室温保持在24-26℃,湿度55%-65%,让宝宝处于舒适的环境中,减少因不适引起的哭闹。

2.温柔安抚,给宝宝“安全感”

宝宝离开妈妈的肚子,环境变化会让他们缺乏安全感,容易哭闹。可以用柔软的包被轻轻包裹宝宝(模拟子宫环境),贴近宝宝耳边轻轻说话或哼唱,轻轻抚摸他们的额头、手心,这些温柔的接触能让宝宝放松,减少哭闹。

3.疼痛管理要做好,别让宝宝“疼得哭”

呼吸窘迫的宝宝可能需要插氧管、静脉输液等治疗,这些操作会带来疼痛,导致哭闹。护士会通过温柔操作、使用镇痛措施(如安抚奶嘴、sucrose水)减轻疼痛,操作后及时安抚,让宝宝不因疼痛而频繁哭闹。

4.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外界刺激”

嘈杂的声音、强烈的光线会刺激宝宝,让他们烦躁哭闹。监护室会尽量保持安静,光线调暗,操作时轻手轻脚,给宝宝创造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让他们能多睡觉、少哭闹,给肺足够的恢复时间。

六、少哭闹不是“不让哭”,把握“度”很关键

需要明确的是,让宝宝“少哭闹”不是完全禁止哭闹。偶尔短暂的哭闹是宝宝表达需求的方式,不会对肺造成伤害,过度抑制反而可能影响宝宝的情绪。关键是避免“长时间、剧烈”的哭闹,这种哭闹才会给肺带来负担。

护士会密切观察宝宝的状态,区分“生理性哭闹”(饿了、尿了)和“病理性哭闹”(疼痛、缺氧),及时处理需求,让宝宝在舒适的状态下,既能表达需求,又不会让肺“过度劳累”。

让呼吸窘迫的宝宝“少哭闹”,对肺的好处实实在在:减少额外消耗,让肺“省力气”;避免二次伤害,给肺“保安全”;改善氧气供应,帮肺“养元气”。这不是简单的“哄孩子”,而是科学的护理措施,关乎肺的修复和宝宝的恢复。

通过及时回应需求、温柔安抚、做好疼痛管理、创造安静环境,让宝宝少受哭闹的罪,脆弱的肺才能在稳定的环境中慢慢恢复功能,早日摆脱呼吸窘迫的困扰。对这些宝宝来说,安静舒适的时光,就是肺在悄悄“长力气”的时光。

(吴莉萍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科二病区 护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