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快速检验和传统方法查结核,各有啥“拿手活”

2025-08-10 16:1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查结核就像“找结核菌的踪迹”,实验室里有两类“侦探工具”:一类是流传多年的传统检验方法,另一类是近年来兴起的快速检验技术。它们各有各的“拿手活”——传统方法稳扎稳打,快速检验高效便捷,在不同场景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搞懂它们的优势和特点,就能明白医生为啥有时开传统检查,有时选快速检验。

一、先认识“老伙计”:传统检验方法有哪些?

传统检验方法是检验科的“老资格”,经过几十年临床验证,至今仍在广泛使用,主要包括这几种:

1.结核菌涂片检查

这是最基础的传统方法,用显微镜直接观察痰液、胸水等标本里有没有结核菌。技术简单,成本低,基层医院也能开展,出结果快(当天就能出),是筛查结核的“第一道岗”。

2.结核菌培养

把标本放在特殊的培养基里,让可能存在的结核菌生长繁殖,一般需要28周才能看到结果。虽然耗时久,但能明确是否有活的结核菌,还能做药敏试验,判断结核菌对哪种药物敏感。

3.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

在前臂皮肤注射结核菌提取物,4872小时后观察皮肤反应。通过红肿硬结的大小,判断是否曾经感染过结核菌或接种过卡介苗,是群体筛查的常用方法。

这些传统方法就像“老中医把脉”,虽然速度不算快,但经验丰富,可靠性经过时间检验。

二、传统方法的“拿手活”:稳、准、能溯源

传统检验方法能在临床立足多年,靠的是这些“独门优势”:

1.成本低,易普及

涂片检查和PPD试验设备简单、费用低,适合基层医院和大规模筛查。在医疗资源有限的地区,这些方法能快速筛选出可疑患者,为进一步诊断提供方向,不会因为成本问题“拒患者于门外”。

2.培养能“活捉”结核菌,是诊断“金标准”

结核菌培养能长出活的结核菌,这是诊断结核感染的“金标准”之一。只有培养出结核菌,才能100%确认感染存在,而且通过培养出的结核菌做药敏试验,能指导医生选择最有效的药物,避免盲目用药导致耐药。

3.适合长期随访和疗效判断

治疗过程中,定期做痰涂片和培养检查,能观察结核菌是否减少或消失。如果涂片从阳性转为阴性,培养也无生长,说明治疗有效,病情在好转,这是判断疗效的重要依据。

传统方法虽然看起来“老派”,但在成本控制、确诊依据和疗效监测上,至今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三、再认识“新利器”:快速检验技术有哪些?

随着技术发展,快速检验技术逐渐成为结核诊断的“新主力”,它们靠科技赋能,大大缩短了检验时间,主要有这些类型:

1.分子生物学检测(如PCR技术)

通过检测标本里结核菌的基因片段来判断是否感染,不用等结核菌生长,几小时就能出结果。能快速发现标本里的结核菌“痕迹”,敏感性比涂片高。

2.结核菌抗原检测

直接检测标本里的结核菌特有抗原(比如LAM抗原),操作简单,十几分钟到几小时就能出结果,适合床旁快速筛查,尤其对痰液少或无痰的患者有帮助。

3.γ干扰素释放试验

通过检测血液中结核菌特异性T细胞释放的γ干扰素,判断是否感染过结核菌。比PPD试验特异性高,不受卡介苗接种影响,结果更客观。

这些快速检验技术就像“新式扫描仪”,靠精准的分子水平检测,让结核菌无所遁形。

四、快速检验的“拿手活”:快、敏、更精准

快速检验技术能快速普及,靠的是这些“过人之处”:

1.出结果快,不耽误治疗时机

传统培养要等几周,而快速检验几小时就能出结果,能让疑似患者尽早得到诊断,及时开始治疗。对病情紧急的患者(比如结核性脑膜炎),快速确诊意味着能更早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

2.敏感性高,能发现“微量踪迹”

涂片检查需要标本里有一定数量的结核菌才能发现,而分子生物学检测能捕捉到微量的基因片段,哪怕结核菌数量很少也能检测到,大大减少了“漏诊”的可能。

3.特异性强,减少“冤枉路”

γ干扰素释放试验不受卡介苗影响,能区分是卡介苗接种还是真正的结核菌感染,避免PPD试验假阳性带来的误诊。分子生物学检测还能区分结核菌和其他类似细菌,减少“认错对象”的尴尬。

4.适用范围广,多种标本都能查

除了痰液,快速检验还能用于胸水、脑脊液、血液等多种标本,对肺外结核(如淋巴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帮助很大,解决了传统方法对肺外结核诊断困难的问题。

快速检验技术用速度和精准度,弥补了传统方法的短板,让结核诊断效率大大提升。

五、什么时候选传统方法?什么时候选快速检验?

两种方法不是“谁取代谁”,而是“互补配合”,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1.大规模筛查:传统方法更“划算”

在学校、工厂等集体单位做结核筛查,PPD试验或痰涂片检查更适合,成本低、易操作,能快速筛选出高危人群,再对可疑者做进一步检查。

2.疑似活动性结核:快速检验先“指路”

患者出现咳嗽、低热等症状,怀疑结核时,先做分子生物学检测或抗原检测,几小时就能知道是否有结核菌感染,为尽早治疗争取时间;同时做培养,等培养结果出来后再调整治疗方案。

3.确诊和药敏:传统培养不可少

无论快速检验结果如何,确诊结核最终还是需要结核菌培养结果,尤其是需要做药敏试验时,培养是“必经之路”,能为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4.肺外结核或疑难病例:快速检验更“擅长”

怀疑淋巴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等肺外结核时,标本中结核菌数量少,传统涂片和培养阳性率低,这时候分子生物学检测能发挥优势,提高诊断率。

5.疗效监测:传统方法更“直观”

治疗过程中,定期做痰涂片和培养检查,观察结核菌是否消失,比快速检验更能反映治疗效果,判断病情是否好转。

六、两种方法的“小缺点”:没有“完美工具”

不管传统方法还是快速检验,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了解这些能避免误解:

1.传统方法的“短板”

l 耗时久:培养需要几周,可能耽误早期治疗;

l 敏感性低:结核菌数量少的时候容易漏诊;

l PPD试验受卡介苗影响,可能出现假阳性。

2.快速检验的“不足”

l 成本高:设备和试剂价格贵,基层医院普及难;

l 可能假阳性:检测到基因片段不代表有活的结核菌,可能是死亡结核菌的残留;

l 不能替代培养:无法直接做药敏试验,不能完全指导治疗方案。

知道这些局限性,就不会对单一检验结果“深信不疑”,而是结合多种方法综合判断。

快速检验和传统方法查结核,各有各的“拿手活”:传统方法成本低、能确诊、适合监测疗效,是“稳扎稳打的老伙计”;快速检验速度快、敏感性高、适合早期筛查,是“高效精准的新利器”。

在结核诊断中,它们不是对手,而是“搭档”——快速检验快速锁定可疑病例,传统方法进一步确诊和指导治疗,两者配合才能让诊断更精准、治疗更及时。了解它们的优势和特点,拿到检验报告时就能更明白医生的判断,更配合地完成检查和治疗,这才是用好这些“检验工具”的关键。

(宋艺 漯河市传染病医院 检验科 主管检验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