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年人群体中,跌倒事件时有发生,很多人认为跌倒后只要不痛就没事,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尤其是髋部骨折,它堪称“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即便跌倒时看似无恙,也可能隐藏着巨大危机,必须警惕其发出的死亡信号。
髋关节骨折在老年人中极为常见。髋关节由股骨头和髋臼组成,是人体内最大、最典型的杵臼关节,承担着负重、缓冲、运动及吸收震荡等重要功能。然而,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骨质疏松,身体机能下降,反应迟钝,协调性变差,哪怕很轻的力量都可能引发髋关节骨折。常见的髋关节骨折类型有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和髋臼骨折。股骨颈骨折多见于中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与老年人行动不便、反应慢、骨质疏松及骨骼脆性增加有关,髋臼骨折则多因高处坠落、车祸等较大暴力导致。
那么,如何判断是否发生了髋关节骨折呢?骨折部位通常会有明显疼痛,按压腹股沟韧带中部或髋关节外侧时,疼痛会加重,还可能出现肿胀,患者无法站立或行走。此外,伤侧下肢可能出现短缩、外旋畸形。有些老人对疼痛不敏感,表面看不出异常,但患肢可能比另一侧短两三厘米,或者脚尖向外翻,这些都是髋关节骨折的特征。
髋部骨折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它很容易导致老年人死亡。做手术有风险,保守治疗则可能引发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等疾病,增加死亡风险。而且,髋部骨折后,老年人长期卧床,会引发一系列严重问题。长期卧床会使肌肉萎缩,血液循环减慢,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进入肺部,就会引发肺栓塞,危及生命。同时,长期卧床还会影响肺部正常功能,导致痰液等分泌物不能及时排出,滋生细菌,引发肺部感染,增加呼吸衰竭和猝死的风险。
除了上述直接由骨折和长期卧床引发的问题,老年人跌倒后还可能因身体应激反应而增加猝死风险。跌倒导致身体局部受伤、疼痛,会使身体处于紧张状态,促使体内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对于心脏功能不好的老人来说,这种血压和心率的突然变化,可能成为引发心脏问题甚至猝死的导火索。
此外,跌倒可能反映出老年人身体内部潜在疾病,这些疾病同样会增加猝死风险。比如,患有帕金森病的老人,身体平衡能力下降、肌肉僵硬,跌倒几率增加,且该病还可能伴有心血管系统并发症,若得不到及时控制,会危及生命。患有低血糖的老人,起身活动时可能因血糖过低而突然晕倒,若低血糖持续时间较长,没有及时补充糖分,会影响大脑等重要器官的功能,严重时危及生命。
为了守护老年人的健康,我们必须警惕髋部骨折的4个死亡信号。其一,意识状态改变。老人摔倒后出现异常兴奋或昏睡,记不清事发经过,可能是脑震荡或中风前兆。此时要注意观察瞳孔是否等大,用手电筒照眼睛看对光反射,如果两侧反应不一致,必须立即送急诊做CT检查。其二,内脏损伤信号。摔倒后如果肋骨下方持续胀痛,肚子摸起来硬邦邦像木板,可能脾脏破裂出血。这类内出血初期症状隐蔽,要特别关注血压变化,收缩压低于90毫米汞柱就要警觉。其三,特殊疾病患者专属风险。帕金森老人摔倒后易出现吞咽困难,咳痰带血要当心吸入性肺炎;骨质疏松患者轻轻坐地可能导致腰椎压缩骨折,表现为身高突然变矮、后背持续酸痛;冠心病患者摔倒后胸闷加剧,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可能是心肌梗死。其四,长期服抗凝药的老人摔倒后,即便轻微碰撞也可能血流不止,这类人群摔倒后要延长按压止血时间,至少持续15分钟以上,同时观察有无皮下大面积淤青。
当发现老人摔倒,应先保持原地平卧,检查有无外伤,移动时要三人配合,一人托头颈,两人托腰臀,保持脊柱成直线。送医时要带齐病历本和常服药物,向医生准确描述摔倒姿势、着地部位、后续症状变化,有条件的用手机拍下现场环境,这对判断伤情有重要参考价值。
预防永远比救治重要。建议老人穿防滑鞋底超过3毫米的鞋子,卫生间装L型扶手,床边放起身辅助架。有眩晕史的随身携带报警器,独居老人建议安装跌倒监测设备。定期做平衡力训练,比如单脚站立能坚持20秒以上,跌倒风险能降低40%。子女们也要掌握二次确认技巧,摔倒当天、隔6小时、隔12小时分三次检查,重点对比肢体活动度、语言逻辑性和精神状态变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守护长辈安康。
(苏二伟 商水县人民医院 胸外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