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医揭秘:中风偏瘫后肩关节疼痛,源自哪些气血经络之变?

2025-08-03 10:2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中风偏瘫后,许多患者会遭遇一个“隐形困扰”——肩关节疼痛,这种疼痛不仅让日常活动如穿衣、梳头变得困难,更会阻碍康复训练的进程。在中医理论中,这种疼痛并非孤立的局部问题,而是身体气血运行、经络通畅、脏腑功能在中风后发生紊乱的外在表现。从气血经络的角度探寻疼痛根源,能让我们更深刻理解这一病症的本质,为中医调理提供精准方向。

气血亏虚:疼痛的根本内因

中医认为,中风的核心病机是“气血逆乱”,而偏瘫后的肩关节疼痛,首先与“气血亏虚”密切相关。中风发作时,气血运行失常,或因气虚无力推动血液,或因瘀血阻塞脉络,导致肢体失养。《黄帝内经》言“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的温煦和血的濡养是肢体正常活动的基础,一旦气血不足,肩关节失去滋养,便会出现“不荣则痛”。

从气虚角度看,中风后患者多存在正气耗损,尤其是脾胃气虚。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虚则无力推动气血达于四肢末端,肩关节周围肌肉、筋腱得不到充足气血滋养,就会出现僵硬、酸痛,活动时疼痛加重。这类患者常伴随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状,疼痛多为隐隐作痛,遇劳后加剧,休息后稍有缓解。

从血虚角度讲,中风后瘀血内停,新血生成不足,或出血性中风导致阴血耗伤,都会使肩关节经络失于濡润。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血虚则肝血不足,筋脉失养而拘挛;肾精亏虚,骨骼失充而脆弱,进而引发疼痛。血虚导致的疼痛常表现为关节拘紧疼痛,伴有肢体麻木、皮肤干燥、指甲苍白等症状,夜间疼痛更为明显,这是因为夜间气血运行减缓,濡养作用进一步减弱。

气血亏虚还会导致“气虚血瘀”,形成恶性循环。气虚无力行血,血液瘀滞于肩关节周围,既加重了局部失养,又阻塞了经络通道,使“不荣”与“不通”相互叠加,让疼痛愈发顽固。

经络阻滞:疼痛的直接通路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周围分布着多条重要经络,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以及足少阳胆经等,这些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中风后经络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引发“不通则痛”,这是肩关节疼痛的直接病机。

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分别循行于肩前和肩外侧,中风后若这两条经络阻滞,常表现为肩关节前侧或外侧疼痛,抬臂时疼痛加剧,甚至无法完成梳头、举臂等动作。中医认为“大肠主传导”“三焦主气机”,经络阻滞时还可能伴随腹胀、便秘等气机不畅的症状,这正是经络内外关联的体现。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于肩后侧,其经气阻滞会导致肩关节后侧疼痛,尤其在向后伸展手臂时疼痛明显。小肠经与心相表里,中风后心神受损也可能影响小肠经经气运行,形成“心-小肠-肩”的病理关联,这类患者常伴有心悸、失眠等问题,进一步加重疼痛感受。

此外,肩关节周围的“筋”与经络关系密切。中医“筋”包括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经络为筋提供气血滋养,筋的正常功能依赖经络通畅。中风后经络阻滞,筋失所养,会出现“筋急”“筋挛”,表现为肩关节僵硬、活动受限,活动时筋脉牵扯而疼痛加剧,形成“痛-僵-更痛”的循环。

风、寒、湿邪:疼痛的诱发外因

中风后患者正气亏虚,“卫气”不足,卫气具有抵御外邪的作用,此时容易受到风、寒、湿等邪气侵袭,成为肩关节疼痛的诱发因素。中医称这类疼痛为“痹证”,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邪气侵袭阻滞经络,加重气血瘀滞,使疼痛更难缓解。

风邪善行数变,侵袭肩关节后,会导致疼痛位置不固定,或伴有肢体麻木、游走性酸痛,同时风邪易致筋脉拘急,使肩关节活动时疼痛突发加重。中风患者长期卧床或活动减少,卫气不固,更易受风邪侵袭,尤其在天气变化、开窗通风时若防护不当,风邪便会乘虚而入。

寒邪凝滞收引,是导致疼痛加剧的常见因素。寒邪侵袭肩关节后,会使局部气血凝滞不通,“寒则涩而不行”,疼痛多为冷痛、刺痛,遇寒加重,得温则减。部分患者会感觉肩关节发凉,即使盖被保暖也难以缓解,这正是寒邪痹阻经络的表现。若寒邪长期滞留,还会导致筋脉挛缩,加重关节僵硬。

湿邪黏滞重浊,侵袭后常导致肩关节沉重酸痛,活动时有“发沉”感,疼痛缠绵难愈。湿邪易与寒邪结合形成“寒湿”,或与热邪结合形成“湿热”,其中寒湿更为常见。中风患者长期卧床,局部气血运行缓慢,湿邪易在肩关节局部积聚,表现为关节肿胀、活动不利,甚至皮肤温度偏低、出汗黏腻。

脏腑关联:疼痛的深层影响

中医认为“肢体通于脏腑”,肩关节疼痛虽表现在局部,却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中风后脏腑功能受损,进一步加重了疼痛的病理过程。

肝主疏泄、主筋,中风后肝气郁结或肝血不足,都会影响筋脉功能。肝气郁结则气机不畅,肩关节周围经络气滞血瘀,疼痛多伴有情绪烦躁、胁肋胀痛;肝血不足则筋脉失养,肩关节拘挛疼痛,伴有头晕目眩、视物模糊等症状。临床中,情绪波动常导致肩关节疼痛加重,正是肝气影响筋脉的体现。

脾主运化、主肌肉,中风后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肌肉失养而无力,肩关节周围肌肉松弛或僵硬,易出现劳损性疼痛。同时,脾胃虚弱会导致水湿运化失常,湿邪内生,阻滞经络,加重疼痛黏滞感。这类患者常伴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肢体沉重等症状,脾胃功能改善后,肩关节疼痛也会随之减轻。

肾主骨、生髓,中风后肾气亏虚,骨骼失于滋养,肩关节周围骨骼、关节易出现退行性改变,疼痛多为酸痛,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常伴有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症状。肾为“先天之本”,肾气不足会导致身体整体修复能力下降,使肩关节疼痛更难恢复,病程延长。

中风偏瘫后的肩关节疼痛,是气血亏虚、经络阻滞、邪气侵袭、脏腑失调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病理变化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的疼痛机制。中医调理并非简单“止痛”,而是通过补气养血、疏通经络、祛风散寒、调理脏腑,从根本上改善身体内环境,打破疼痛的病理循环。理解这些气血经络之变,不仅能让患者明白疼痛的根源,更能为选择中医治疗方案提供依据,让康复之路走得更科学、更顺畅。

(王萍 郑州市中心医院 疼痛康复科病区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