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肿瘤科科普:如何通过日常习惯降低患癌风险

2025-08-02 09:3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癌症的发生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约40%的癌症与可改变的生活习惯相关。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证实,通过科学调整日常行为模式,能显著降低多种常见癌症的发病风险。本文从饮食、运动、作息等维度,解析可降低患癌风险的实用习惯,为构建防癌生活方式提供科学指导。

饮食结构:搭建防癌膳食框架

膳食模式与癌症风险的关联已被大量研究证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数据显示,不合理饮食可使消化道肿瘤风险升高35%-50%。构建防癌饮食需遵循“天然多样、均衡适度”原则。

保证每日摄入300-500克蔬菜,深色蔬菜占比不低于一半。西兰花、羽衣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含有的硫代葡萄糖苷,在咀嚼时转化为异硫氰酸盐,能抑制癌细胞增殖。建议每天摄入200-350克新鲜水果,蓝莓、葡萄等含有的花青素可通过抗氧化作用减少细胞DNA损伤。全谷物(燕麦、糙米等)应占主食的1/3以上,其富含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停留时间,降低结直肠癌风险。

限制红肉(猪、牛、羊)摄入至每周不超过500克,避免加工肉制品。加工肉类被列为1类致癌物,其含有的亚硝酸盐在体内可能转化为亚硝胺类致癌物质。用鱼类、禽肉替代部分红肉,既能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又能通过Omega-3脂肪酸发挥抗炎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

烹饪方式选择尤为关键。避免高温油炸、熏烤,改用蒸、煮、炖等低温方式。高温油炸产生的丙烯酰胺、多环芳烃具有明确致癌性,而蒸制能最大限度保留食物中的抗癌活性物质。同时减少精制糖和甜饮料摄入,过量糖分导致的胰岛素抵抗会引发慢性炎症,为癌细胞生长提供适宜环境。

运动习惯:激活机体抗癌机制

运动通过多途径降低癌症风险。美国癌症协会研究表明,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使整体癌症风险降低15%。运动能促进淋巴循环增强免疫监视功能,加速有害物质代谢,调节激素水平(如降低雌激素、胰岛素),改善肠道菌群平衡。

中等强度运动包括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效果更佳。久坐人群建议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研究发现每天久坐超8小时会使结直肠癌风险增加20%。每周2-3次力量训练(如哑铃、俯卧撑)能增加肌肉量,肌肉分泌的肌因子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

运动强度需循序渐进,中老年人可选择太极、八段锦等传统方式,既能活动身体,又能调节心理状态。值得注意的是,运动防癌的关键在坚持,短期高强度运动的效果远不及长期规律的适度运动。

作息调节:维护细胞节律稳定

人体细胞存在精密的生物钟系统,长期作息紊乱会打破节律平衡,诱发DNA修复异常。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熬夜导致的倒班工作列为2A类致癌物,与乳腺癌、前列腺癌关联显著。

保证每晚7-8小时睡眠是基础。夜间11点至凌晨3点是肝脏解毒和细胞修复的关键时段,深度睡眠可促进褪黑素分泌,其不仅调节睡眠,还能清除自由基、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临床数据显示,长期睡眠不足(每天少于6小时)会使癌症风险升高40%以上。

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手机、电脑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合成,建议睡前1小时关闭电子屏幕。保持规律作息,周末也应维持与工作日相近的入睡和起床时间,频繁变动会扰乱细胞周期调控,增加突变概率。

环境防护:阻断致癌暴露途径

环境中的物理、化学致癌物是重要诱因,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环境因素导致的癌症占比约19%,其中80%可通过个人行为规避。

戒烟是首要措施。烟草燃烧产生的焦油含70余种明确致癌物,吸烟者肺癌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0-25倍,二手烟暴露同样危险。戒烟后肺癌风险随时间下降,10年以上者接近不吸烟者水平。

限制酒精摄入,最好滴酒不沾。酒精代谢产生的乙醛会直接损伤DNA,长期饮酒使口腔癌、食管癌、肝癌等风险显著升高。研究表明,每天饮用50克酒精(约2两白酒)会使癌症风险增加1.5倍,且不存在“安全摄入量”。

减少室内污染暴露,新装修房屋需通风6个月以上。甲醛、苯系物等与白血病、鼻咽癌相关,可通过环保材料、新风系统降低浓度。厨房应安装高效油烟机,减少高温油烟暴露,这是预防女性肺癌的重要措施。

做好防晒,避免正午长时间户外活动。紫外线是皮肤癌的主要诱因,外出时涂抹SPF30以上防晒霜,穿戴防晒衣帽。长期户外工作者需定期进行皮肤癌筛查。

心理调节:构筑神经免疫防线

心理状态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影响癌症发病。长期负面情绪会降低免疫功能,减弱机体识别清除异常细胞的能力。研究表明,性格开朗、善于应对压力的人群癌症发病率显著较低。

培养积极应对方式,面对压力时通过倾诉、兴趣爱好疏导情绪。每天20分钟正念练习持续8周,可使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提高15%-20%,这类细胞是对抗癌细胞的重要免疫细胞。建立良好社会支持系统,参与社交活动能减少孤独感,孤独会激活促炎通路,使癌症风险升高30%。

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焦虑失眠时,应及时咨询心理医生。早期心理干预不仅改善生活质量,更能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降低癌症风险。

定期筛查:构建防癌监测体系

健康习惯需与定期筛查结合,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癌症危害。肿瘤从细胞突变到临床检出通常需10-15年,早期筛查发现的病变治愈率可达90%以上。

20-39岁人群每年进行常规体检,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女性从20岁开始每月乳腺自检,30岁以上每年乳腺超声检查。40-64岁是筛查关键期,男性每年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和直肠指检,女性每年宫颈涂片和HPV检测,每2年乳腺钼靶检查。结直肠癌筛查可选择每年粪便潜血试验,或每5年肠镜检查,后者能发现并切除癌前病变息肉。

65岁以上人群在常规筛查基础上,根据健康状况调整频率,合并多种慢性病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宜项目。

癌症预防是系统工程,单一习惯改变难以见效,需综合实施多方面措施。研究表明,同时坚持健康饮食、规律运动、不吸烟不饮酒等习惯的人群,癌症总体风险可降低60%-70%。防癌习惯养成需循序渐进,从减少精制糖摄入、增加步行时间等易坚持的方面入手,逐步建立全面健康的生活方式,方能构建起坚实的防癌防线。

(张盼红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肿瘤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