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膝盖隐隐作痛?久坐之后起身困难,需要缓一缓才能迈开步子?或是早晨起床时感觉关节僵硬、活动不便?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的膝关节可能正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这可能是骨关节炎悄然逼近的前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困扰众多中老年人甚至年轻群体的健康问题。
认识骨关节炎:沉默的“磨损者”
骨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化为核心特征的慢性疾病,就像机器零件长期使用后的磨损一样,我们的膝关节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过度负荷或外伤等因素逐渐损耗。当保护骨骼末端的光滑软骨变薄、破裂时,骨头之间的摩擦加剧,引发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它并非突然袭击,而是像温水煮青蛙般缓慢进展,早期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
警惕身体的预警信号
以下是膝关节发出的常见警报,千万别掉以轻心:
活动后疼痛加重:尤其是爬楼梯、蹲起或长时间行走后,休息片刻可缓解;
晨僵现象:早晨起床时关节发紧,持续数分钟至十几分钟才好转;
关节弹响与摩擦感:弯曲膝盖时听到“咔嗒”声,仿佛有砂纸摩擦的感觉;
局部肿胀变形:严重者可能出现O型腿、X型腿等外观改变;
天气敏感度上升:阴雨天或降温时不适感明显增强。
这些症状并非老年人专属。近年来,由于运动损伤、肥胖率攀升及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三四十岁就出现早期病变的情况屡见不鲜。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原发性骨关节炎患病率已达近三成,且呈现低龄化趋势。
谁是高危人群?自查一下你的风险等级
以下因素会让你成为重点盯防对象:
1.超重/肥胖者(每增加1公斤体重,膝盖承受压力翻倍增长);
2.长期从事负重劳动或高强度运动的从业者;
3.既往有关节受伤史的人群;
4.家族中有早发骨关节炎病例者;
5.女性更年期后因雌激素水平下降更易受影响。
如果你符合上述多项特征,建议每年进行一次骨科专项检查,通过X光片观察关节间隙是否狭窄、骨赘增生情况等典型表现。
科学应对:从日常细节做起
面对这一“慢病”,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试试这些实用策略:
1.控制体重:BMI保持在正常范围(18.5-23.9),每减轻1斤体重就能为膝盖减负约4斤;
2.适度锻炼: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对关节冲击小的运动,避免深蹲、跪坐等伤害性动作;
3.均衡营养:多吃富含钙质的奶制品、深色蔬菜,补充维生素D促进吸收;
4.强化肌肉支撑:通过直腿抬高、靠墙静蹲等训练增强股四头肌力量;
5.注意保暖防潮:寒冷刺激会加重血液循环障碍,冬季可佩戴护膝保暖。
对于已经出现症状的朋友,切勿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及时就医接受专业评估,医生会根据分期制定阶梯化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因子治疗乃至必要时的手术干预。记住,越早干预效果越理想!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承重关节,它默默支撑着我们行走、奔跑与跳跃。当它开始抗议时,正是我们调整生活节奏、关爱自身健康的契机。从今天起,多倾听身体的声音,给双腿多一些温柔呵护吧!毕竟,拥有灵活自如的双腿,才能畅享人生的精彩旅程。
(王宪卫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骨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