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遇到过口腔溃疡:有时吃饭咬破黏膜,几天后变成疼痛的小溃疡;有时无明显诱因,嘴里却总反复冒出白泡。虽然一般能自愈,但若频繁发作、不易痊愈,不仅影响吃饭、说话,还可能提示身体有问题。大家常以为是“缺维生素”,尤其是维B2,其实诱因远不止这一种。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帮你更科学地认识这个“小病大烦恼”。
一、免疫系统紊乱:反复溃疡的“幕后黑手”
反复口腔溃疡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最常见的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多由自身免疫异常引起。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口腔黏膜时,会引发局部炎症和组织损伤,形成溃疡。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病、克罗恩病等免疫性疾病患者常以口腔溃疡为早期表现,而长期处于免疫低下状态,如睡眠不足、压力大、频繁感染的人,也易反复发作。如果溃疡频繁、持续时间长,或伴有眼炎、生殖器溃疡、关节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免疫系统疾病。
二、生活方式不健康:熬夜、压力和饮食习惯是“推手”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不规律的生活方式成为诱发口腔溃疡的重要因素。熬夜、睡眠不足、过度劳累会导致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从而削弱身体对黏膜组织的修复能力,易出现炎症性反应。一些研究指出,精神紧张和情绪波动也可能通过影响皮质醇等激素水平,从而诱发或加重口腔溃疡。
饮食因素也不容忽视,辛辣、油腻、煎炸或过烫的食物容易刺激口腔黏膜,造成微小损伤,若黏膜屏障功能减弱,就可能引发溃疡。暴饮暴食、不规律饮食、长期吸烟饮酒也会破坏口腔环境,降低免疫力,增加溃疡风险。中医认为“上火”体质如心火亢盛、阴虚火旺也易反复溃疡,尤其在夏季或经常熬夜的人群中更为常见,虽非现代医学主流观点,但反映出生活失调与溃疡的关联,仍具参考意义。
三、营养不良并非仅限维生素缺乏,微量元素也关键
很多人在遇到口腔溃疡时,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又缺维生素了?”的确,维生素缺乏尤其是B族维生素(如B2、B6、B12)、维生素C等,与黏膜修复能力直接相关,当这些营养素摄入不足时,容易导致口腔黏膜变薄、抵抗力下降,增加溃疡发生的概率。
但除此之外,铁、锌、叶酸等微量元素的缺乏也被证实与复发性口腔溃疡有关。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缺乏,不仅容易引起贫血,还会导致口腔黏膜萎缩和局部代谢功能紊乱。锌则参与细胞增殖与创面愈合过程,是维持黏膜结构完整的重要元素。叶酸的缺乏则可能影响DNA合成,影响黏膜修复速度。
这类“营养性溃疡”通常表现为溃疡面积大、愈合缓慢,有时还伴随疲乏、面色苍白、头晕等全身表现。对于这种情况,应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抽血检测,明确是否存在营养素缺乏,并通过饮食调整或补充剂进行干预,而非盲目补充维生素。
四、口腔局部问题及其他疾病隐患不可忽视
除了全身因素,口腔局部的机械刺激或感染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致病因素。不少患者口腔溃疡发生于牙齿咬合不正、牙套磨损、假牙不合适、刷牙过猛或误咬舌面、颊黏膜后,局部反复摩擦造成黏膜破损,加之细菌感染,从而诱发溃疡。
此外,口腔卫生状况不佳也是潜在诱因之一。口腔中长期堆积的食物残渣、牙菌斑或龋齿病灶会滋生细菌,破坏口腔菌群平衡,导致黏膜抵抗力下降。定期洁牙、保持口腔清洁对预防溃疡同样重要。
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口腔某个位置的溃疡持续不愈、形状不规则、边缘增厚、伴有渗血或疼痛加重,尤其是吸烟或有癌前病变病史者,应高度警惕口腔癌的可能。虽然大多数溃疡为良性病变,但也不可掉以轻心,必要时应尽早行病理活检排查恶性疾病。
结语
口腔溃疡虽小,但若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往往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从免疫紊乱、营养不良、作息紊乱,到口腔局部刺激或潜在疾病,都是可能诱因。只靠补维生素往往难以根治,关键是找准原因、对症处理,改善生活方式,必要时及时就医,别再忽视这块“小溃疡”。
(张思 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 口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