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别让小物件“偷袭”气管!儿童安全必修课

2024-04-21 19:0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每年,全球有超过30万儿童因异物吸入导致窒息,其中约90%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群体。一颗纽扣电池、半粒花生米、甚至一颗小积木零件,都可能成为威胁生命的“隐形杀手”。儿童气管异物吸入事件高发,与他们的生理特点、行为习惯密切相关,而家长的安全意识缺失和急救知识不足,往往让悲剧雪上加霜。

一、儿童为何成为气管异物的“高危人群”?

1.生理结构:气管与食管的“交叉设计”

儿童气管直径仅成人1/3,且喉部保护性反射(如咳嗽、吞咽协调)尚未发育完善。当异物误入气道时,他们无法像成人一样通过强力咳嗽排出,反而可能因惊吓导致异物更深地卡入支气管。

2.行为模式:探索世界的“口欲期”

1-3岁儿童正处于用口腔感知世界的阶段,抓到物品第一反应往往是放入口中。同时,他们奔跑、大笑时进食,或家长逗弄喂食,都可能增加异物吸入风险。

3.认知局限:对危险的“无感知”

儿童无法理解“小零件可能致命”,甚至可能因好奇主动将异物塞入鼻腔、耳道,最终滑入气管。

二、这些“隐形杀手”就在身边!

1.食物类

坚果类:花生、瓜子、开心果等,颗粒小且易碎,易卡在声门或支气管。

果冻:软滑易吸入,且可能堵塞整个气道。

黏性糖果:如软糖、橡皮糖,可能黏附在喉部。

整颗葡萄/樱桃:表面光滑,易直接滑入气管。

2.生活用品类

纽扣电池:误吞后2小时内可能灼伤食管,导致穿孔甚至大出血。

磁力珠:多颗磁珠可能隔着肠壁相互吸引,引发肠穿孔。

小玩具零件:乐高积木、拼图碎片、弹珠等,直径小于4厘米的物品需警惕。

文具:橡皮擦屑、笔帽(尤其带孔的笔帽可减少完全窒息风险)。

3.家庭常见物

药片/维生素:彩色糖衣药片易被儿童误食。

硬币:1元硬币直径约2.5厘米,可能卡在食管入口。

发卡/纽扣:女性家长需注意收纳发饰,避免儿童模仿佩戴时误吞。

三、识别窒息信号:黄金4分钟自救关键

1.完全性窒息

突然无法咳嗽、说话或哭泣

面部青紫、双手抓住颈部

意识逐渐模糊,甚至呼吸停止

▶立即行动: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见下文),同时拨打120。

2.不完全性窒息

剧烈咳嗽、喘息或发出“哮鸣音”

呕吐、流口水

拒绝进食或反复吞咽困难

▶立即就医:即使症状缓解,也可能存在异物残留,需通过喉镜或支气管镜检查。

四、海姆立克急救法:每个家长必须掌握的技能

1.1岁以上儿童

步骤1:站在孩子背后,双臂环绕其腰部。

步骤2:一手握拳,拳眼对准肚脐上方两横指处。

步骤3:另一手包住拳头,快速向上冲击5次。

步骤4:检查异物是否排出,未排出则重复动作。

2.1岁以下婴儿

步骤1:将婴儿面朝下放在前臂,头部低于身体。

步骤2:用手掌根部叩击肩胛骨中间5次。

步骤3:若未排出,转为仰卧位,用两指快速按压胸骨下半段5次。

步骤4:交替进行拍背和压胸,直至异物排出或急救人员到达。

⚠️重要提醒:

切勿盲目用手指掏挖,可能将异物推得更深。

若孩子失去意识,立即开始心肺复苏(CPR)。

即使异物排出,也需就医检查是否有残留或并发症。

五、预防胜于治疗:构建儿童安全防护网

1.饮食管理

年龄分级:3岁以下避免整颗坚果、硬糖;果冻需捣碎或选择可吸食包装;葡萄等水果切小块。

进食纪律:禁止边跑边吃、大笑时喂食;进食时保持坐姿,避免仰头或低头。

2.环境安全

定期检查玩具,确保无小零件脱落。

收纳硬币、纽扣电池、磁力珠等高危物品至儿童无法触及处。

药片、维生素需使用带儿童锁的药箱。

3.教育引导

通过绘本、动画教会孩子“食物要嚼碎再咽”“小零件不能放嘴里”。

模拟演练窒息场景,让孩子学会用手势求救。

家长以身作则,避免吃饭时玩手机或说话。

4.定期排查

每3个月检查儿童衣物、玩具的破损情况。

清理家中角落的灰尘、碎屑,防止儿童吸入。

关注儿童鼻腔、耳道是否有异物塞入。

儿童气管异物吸入的悲剧,往往源于一瞬间的疏忽。一颗纽扣电池的腐蚀、一粒花生的卡顿,都可能在几分钟内夺走生命。作为家长,既要通过科学预防筑起第一道防线,也要掌握急救技能应对突发危机。记住:你的警惕,是孩子最可靠的“安全气囊”。

(马青青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咽喉头颈外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