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疗器械的“干净”,可不是“洗干净”那么简单
医院里的手术刀、输液器、手术钳,用过之后沾满了血渍、体液,甚至可能藏着看不见的细菌、病毒。把它们变“干净”,不是用水冲一冲、擦一擦就行,而是要经过一套“超级净化流程”,彻底杀死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病毒等),达到“无菌”标准——就像给器械做了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消毒杀菌”,确保下次使用时绝对安全。
这个“净化工厂”就是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这里的护士和技师们,每天和各种医疗器械打交道,用专业设备和严格流程,让用过的器械从“脏污”变回“无菌”,重新回到临床一线“上岗”。
二、第一步:“回收分类”,给器械“分个队”
用过的器械从病房、手术室回收回来,第一步是“分类”,就像处理垃圾要分类一样,不同的器械有不同的清洗消毒方案:
(一)先“粗略清洁”,去掉明显的脏东西
回收的器械先用流动水冲洗,把表面的血渍、组织碎屑冲掉,避免干涸后难以清洗。带关节、缝隙的器械(如手术剪、止血钳)要把关节打开,确保缝隙里的脏东西也能冲掉;有管腔的器械(如胃镜活检钳、输液针)要用专用水枪冲洗管腔内部,避免堵塞。
(二)按“污染程度”和“材质”分类
1. 污染严重的(如接触过传染病患者的器械)要单独放置,标记清楚,清洗消毒时采取更严格的防护措施;
2. 材质不同的(金属、塑料、橡胶)分开处理,因为有些器械怕高温,有些怕腐蚀,分类能避免损坏器械或影响消毒效果;
3. 精密器械(如手术刀、缝合针)和普通器械(如换药碗)分开,精密器械需要更轻柔的清洗方式,避免磕碰变钝或损坏。
分类结束后,器械会被放进专用的清洗篮筐,准备进入下一道工序。
三、第二步:“清洗消毒”,给器械“洗个澡”
这一步是去除器械上所有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污染物(包括细菌、病毒),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分为“手工清洗”和“机器清洗”两种:
(一)手工清洗:对付“难搞的死角”
精密器械、有复杂管腔或缝隙的器械(如牙科手机、内镜器械),需要手工清洗。护士会戴上厚手套,用专用的软毛刷、高压水枪、超声清洗机等工具,仔细刷洗每个角落:
1. 用酶清洁剂浸泡(酶能分解血渍、蛋白质),软化脏东西;
2. 用毛刷顺着缝隙、关节刷洗,确保每个死角都干净;
3. 管腔类器械要用高压水枪冲洗内部,把管腔里的残留物冲出来;
4. 最后用纯化水(去除杂质的水)冲洗,避免清洁剂残留。
(二)机器清洗:高效又彻底
大部分普通器械(如手术钳、托盘)会进入“全自动清洗消毒器”,这台机器像个“巨型洗碗机”,但流程更复杂:
1.预清洗:用冷水冲洗表面的脏东西;
2.主清洗:加入酶清洁剂,在40-60℃的水温下冲洗,分解顽固污渍;
3.漂洗:用热水冲洗,去除清洁剂和残留杂质;
4.消毒:用80℃以上的热水或专用消毒剂消毒,杀死大部分细菌;
5.干燥:用热空气烘干器械,避免潮湿滋生细菌。
机器清洗的优势是标准化,每个步骤的时间、温度、清洁剂浓度都精准控制,比手工清洗更稳定,适合批量处理器械。
四、第三步:“检查包装”,给器械“穿好防护衣”
清洗消毒后的器械,要先检查是否合格,再包装起来,避免二次污染:
(一)严格检查,确保“真干净”
护士会在放大镜下仔细检查器械:
1. 表面有没有残留的血渍、污渍,关节是否灵活,齿牙是否完好(如手术钳的咬合是否紧密);
2. 管腔类器械用光源照射,看内部是否通畅、干净;
3. 精密器械(如手术刀)检查刀刃是否锋利,有没有缺口。
如果发现不合格,会重新送回清洗环节,直到完全合格为止——任何一点残留都可能导致患者感染,绝对不能马虎。
(二)根据用途包装,做好“身份标记”
合格的器械会按使用需求打包:
1. 手术器械按手术类型成套包装(如“剖宫产手术包”“阑尾手术包”),用专用的无纺布或纸塑袋包裹;
2. 每个包装上要注明器械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日期、操作人员编号,相当于器械的“身份证”,出问题能追溯;
3. 包装要松紧合适,既要保证灭菌时蒸汽能穿透,又要防止运输过程中散开。
包装好的器械会放进灭菌篮,准备进入“灭菌”环节。
五、第四步:“灭菌处理”,给器械“杀个彻底”
灭菌是让器械达到“无菌”的关键一步,要杀死包括细菌芽孢(最难杀死的微生物)在内的所有微生物,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一)压力蒸汽灭菌:最常用的“万能方法”
大部分金属器械、耐高温的器械会用这种方法,就像“高压蒸锅”的升级版:
1. 把器械放进灭菌器,密闭后通入高温高压蒸汽(温度121-134℃,压力是大气压的1.5-2倍);
2. 蒸汽穿透包装,杀死器械上的所有微生物;
3. 灭菌时间根据器械类型调整,一般3-30分钟不等;
4. 灭菌结束后,缓慢降压、干燥,避免包装受潮。
压力蒸汽灭菌的优势是高效、环保,没有化学残留,适合大多数器械,是医院的首选灭菌方式。
(二)环氧乙烷灭菌:精密器械的“专属方案”
怕高温、怕潮湿的器械(如电子仪器、塑料导管、内镜),会用环氧乙烷气体灭菌:
1. 把器械放进灭菌舱,通入环氧乙烷气体(一种能杀死微生物的化学气体);
2. 在一定温度(37-55℃)、湿度下,让气体作用4-12小时;
3. 灭菌后需要通风12-24小时,去除残留的环氧乙烷(有毒性),确保安全。
这种方法能保护精密器械不受损坏,但流程长,成本高,适合特殊器械。
(三)低温等离子灭菌:新兴的“环保方法”
针对不耐高温、怕湿的器械,还可以用“低温等离子灭菌”:
1. 在低温(45-60℃)下,用氢气和氧气产生等离子体,通过化学反应杀死微生物;
2. 灭菌时间短(约1-2小时),没有有毒残留,对环境友好;
3. 但成本较高,适合少量精密器械(如腹腔镜器械)。
灭菌结束后,每个包装里的“灭菌指示卡”会变色(如从无色变成黑色),说明灭菌合格;如果不变色,说明灭菌失败,器械需要重新处理。
六、第五步:“储存发放”,确保“无菌状态”到使用
灭菌合格的器械会被存放在无菌物品存放区,这里恒温、恒湿、通风良好,远离污染源:
(一)按“失效日期”存放,先进先出
无菌物品有有效期(一般7-180天,根据包装材料和储存环境而定),存放时要按失效日期排序,先灭菌的先用,避免过期浪费。
(二)发放前再检查,杜绝“问题器械”
临床科室领用器械时,护士会再次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有没有破损、潮湿),灭菌指示卡是否合格,失效日期是否在有效期内。如果发现包装破损,哪怕灭菌合格,也要重新处理——因为破损可能导致二次污染。
七、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的“隐形防线”
那些用过的医疗器械,从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到发放,每一步都有严格的标准和流程,背后是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细心和专业。他们的工作不直接面对患者,却关系到每个患者的安全,是医院感染控制的“幕后英雄”。
了解了这些流程,就会明白:医院里的医疗器械,看起来“干干净净”,背后是一整套科学、严谨的“净化系统”在保驾护航。这份“干净”,是患者放心就医的基础,也是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
(李瞳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消毒供应中心 主管护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