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血管疾病的“黑名单”中,高血压以“无声杀手”的称号位列前茅。这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早期常因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被忽视,却在暗中侵蚀心脏、大脑、肾脏等重要器官,最终引发心力衰竭、脑卒中、肾衰竭等致命并发症。全球每年因高血压死亡人数超过1000万,我国18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27.9%,但控制率不足16.8%。
一、隐匿的“血管压力炸弹”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其危害源于持续的高压状态对血管壁的物理冲击:
•血管内皮损伤:高压使血管内皮细胞破裂,暴露的胶原纤维激活血小板,促进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加速:损伤的血管壁更易沉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形成斑块。颈动脉斑块脱落可引发脑梗死,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则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器官微循环障碍:肾脏入球小动脉玻璃样变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视网膜动脉痉挛引发视乳头水肿,均可进展为器官功能衰竭。
二、靶器官的“慢性中毒”
1.心脏:从代偿到失代偿的恶性循环
长期高血压使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心肌细胞代偿性肥大,形成左心室肥厚。此时心肌需氧量激增,但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无法提供足够血液,诱发心绞痛。若病情进展至失代偿期,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导致肺淤血,患者夜间平卧时因回心血量增加而突发呼吸困难,需坐起缓解。
2.大脑:从微出血到血管性痴呆
脑血管在高压冲击下易形成微动脉瘤,尤其在脑基底节区。当血压骤升时,微动脉瘤破裂引发脑出血,致残率高达75%。慢性脑灌注不足则导致白质病变,海马体萎缩加速记忆力减退。研究显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更易出现清晨认知功能下降,进展为血管性痴呆的风险增加3倍。
3.肾脏:从微量蛋白尿到尿毒症
肾脏是高血压的“沉默受害者”。初期仅表现为微量蛋白尿,随着肾小球内压力持续升高,肾单位逐渐凋亡,肾功能进行性减退。当血肌酐超过707μmol/L时,患者需依赖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我国终末期肾病患者中,高血压肾病占比达28.5%,仅次于糖尿病肾病。
三、可防控的“生活方式疾病”
1.饮食干预:低钠高钾的DASH模式
•限盐:每日食盐摄入量≤5克,避免腌制食品、酱油等隐形盐源。
•补钾:香蕉、菠菜、木耳等富含钾的食物可促进钠排泄,每日钾摄入量建议≥2000mg。
•控脂: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摄入,增加深海鱼类、坚果等不饱和脂肪酸来源。
2.运动处方: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训练
快走、游泳、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可降低收缩压5-7mmHg。运动时需注意:
•避免清晨血压高峰期剧烈运动;
•合并冠心病者运动强度以心率≤(220-年龄)×60%为宜;
•运动前后进行5分钟热身与拉伸。
3.心理调节:打破交感神经兴奋循环
长期精神紧张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血管收缩。可通过以下方式缓解压力:
•每日10分钟正念冥想,降低皮质醇水平;
•培养园艺、书法等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学习认知行为疗法。
四、药物治疗的“个体化策略”
1.常用降压药分类及适应症
【表格】
药物类别 代表药物 作用机制 适用人群
钙通道阻滞剂 硝苯地平控释片 阻断钙离子内流,扩张血管 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ARB类药物 缬沙坦胶囊 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糖尿病肾病、心力衰竭
利尿剂 氢氯噻嗪片 促进钠水排出,降低血容量 老年高血压、盐敏感性高血压
β受体阻滞剂 美托洛尔缓释片 降低心率和心肌耗氧量 合并冠心病、快速性心律失常
2.用药原则
•起始剂量:从小剂量开始,逐步调整至目标剂量;
•联合用药:70%以上患者需2种及以上药物联用;
•长期坚持:不可自行停药,血压正常后仍需维持治疗。
五、家庭监测的“三早原则”
•早发现:35岁以上人群每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高危人群每季度1次;
•早记录:使用经过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每日早晚各测1次,取平均值;
•早干预:家庭血压≥135/85mmHg时需及时就医,动态血压监测可发现隐匿性高血压。
结语:与高血压的“终身博弈”
高血压的控制是一场需要科学认知、生活方式调整与医疗干预共同参与的持久战。通过定期监测血压、遵循个体化治疗方案、保持健康生活方式,9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可实现血压达标,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记住:每一次对血压的忽视,都是对生命的透支;每一次对健康的投入,都是对未来的守护。
(齐超越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