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绞痛:冠心病的信号

2025-05-14 11:4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当胸骨后突然袭来压榨性疼痛,伴随左肩、下颌甚至背部的放射性不适,这种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往往是冠心病向人体发出的第一声警报。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心绞痛不仅是心肌缺血的直接信号,更是评估病情进展、预防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关键窗口。

一、心绞痛的本质:心肌缺血的“求救信号”

心绞痛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发的心肌急剧、暂时性缺血与缺氧导致的临床综合征。其核心机制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当心肌耗氧量增加(如运动、情绪激动)时,狭窄的血管无法提供足够血液,就会触发疼痛。

典型心绞痛具有三大特征:

  1. 诱因明确:多在体力活动、饱餐、寒冷或情绪波动时发作;

  2. 症状典型: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下颌、背部;

  3. 缓解迅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1-5分钟内症状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胸闷、气短或上腹部不适,这种“不典型心绞痛”在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中更常见,易被误认为消化不良或疲劳。

二、心绞痛与冠心病的“因果链”

冠心病是心绞痛最常见的病因,占所有病例的90%以上。其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超过50%,当心肌需氧量超过狭窄血管的供血能力时,就会引发心绞痛。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分类,冠心病可分为五种类型,其中“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均以心绞痛为主要表现。

但心绞痛并非冠心病的“专利”。约10%的心绞痛患者可能存在其他病因:

  • 微血管病变: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导致的心肌缺血;

  • 心肌桥:冠状动脉走行于心肌内,收缩期被压迫;

  • 瓣膜性心脏病:如主动脉瓣狭窄导致的心肌氧供需失衡;

  • 非心源性胸痛:如胃食管反流、胸膜炎等。

因此,心绞痛是冠心病的“重要信号”,但需通过心电图、冠脉CTA或冠脉造影等检查排除其他病因。

三、心绞痛的“危险等级”:从稳定到危急的演变

心绞痛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是评估冠心病病情进展的“晴雨表”:

  • 稳定型心绞痛:每周发作≤2次,每次持续<10分钟,休息或硝酸甘油可快速缓解;

  • 不稳定型心绞痛:静息时发作、持续时间延长(>20分钟)、硝酸甘油效果差,提示斑块不稳定,易发展为心肌梗死;

  • 变异型心绞痛:冠脉痉挛导致,多在夜间发作,与动脉粥样硬化并存时风险更高。

研究显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个月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达10%-15%,需紧急住院治疗。

四、科学应对:从急救到长期管理

急性发作期:

  1. 立即停止活动,原地休息;

  2.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mg),5分钟后可重复一次;

  3. 若15分钟内未缓解,需警惕心肌梗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长期管理策略:

  1. 药物治疗:

      • 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预防血栓;

      • 他汀类(阿托伐他汀)稳定斑块、降低血脂;

      • 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

      • 硝酸酯类(单硝酸异山梨酯)扩张冠脉。

  2. 生活方式干预:

      • 饮食:每日盐摄入<5g,脂肪供能比<30%;

      •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

      • 戒烟限酒:吸烟者冠心病风险增加2-4倍;

      • 心理调节:长期焦虑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增加30%。

  3. 血运重建治疗:

      • 冠脉支架植入术:适用于单支或多支血管病变;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搭桥):适用于左主干病变或多支血管严重狭窄。

五、预防胜于治疗:构建心血管健康防线

冠心病的预防需从源头控制危险因素:

  • 一级预防(针对健康人群):

      • 血压控制在<130/80mmHg;

      • 空腹血糖<6.1mmol/L,糖化血红蛋白<7%;

      • 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mmol/L(高危人群<1.8mmol/L)。

  • 二级预防(针对已确诊患者):

      •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降低感染诱发心绞痛的风险;

      • 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和冠脉CTA复查;

      • 参与心脏康复计划,提高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

结语:听懂心脏的“求救语言”

心绞痛是心脏发出的“紧急信号”,其背后可能隐藏着从稳定到危急的冠心病进程。通过科学认知心绞痛的本质、及时识别危险信号、规范治疗与长期管理,我们不仅能有效缓解症状,更能阻断病情恶化,守护心血管健康。记住:每一次心绞痛的发作,都是身体在提醒我们——该更关注心脏了。

(齐超越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一区)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