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内错综复杂的血管网络中,隐藏着许多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动脉瘤、夹层等致命病变。这些肉眼不可见的威胁如同地雷般潜伏于生命通道之上,而介入科医生则扮演着特殊角色的“拆弹专家”,他们以导管为工具、影像作导航,在毫米级的精准操作中化解危机。这种微创介入治疗堪称现代医学最精妙的微观战役,每一次决策都关乎生死存亡。
当患者因腹痛或乏力就诊时,先进的影像设备能快速锁定血管内的异常膨出区域——这可能是正在扩张的腹主动脉瘤。就像给膨胀的气球做加固手术一样,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覆膜支架送入病变部位。例如赵增富主任团队曾通过腹主动脉瘤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既阻断了瘤体破裂风险,又巧妙保留重要分支血流,这种“定向爆破”式的治疗将创伤降到最低。类似的原理也应用于主动脉夹层的修复,如刘女士的案例中,医生团队争分夺秒完成覆膜支架植入,及时拆除了即将破裂的血管壁间“高压陷阱”。
针对特定部位的高风险病灶,栓塞术成为另一项关键武器。以脾动脉瘤为例,方主亭副院长与胡育斌副主任医师采用的栓塞技术,通过微导管向瘤体内注入特制材料,使其形成血栓并逐渐机化闭合。这种“内部填埋”的策略不仅消除了出血隐患,还为后续肿瘤治疗创造安全条件。整个过程犹如在奔涌的血河中筑起堤坝,既考验着术者的空间判断力,也需要对血流动力学有深刻理解。
科技的进步为这场微观战争提供了强大支持。珠海市人民医院引进的飞利浦血管造影机便是典型代表,其三维成像系统能让医生在低辐射环境下获得立体解剖图谱,如同给血管做了一次全景CT扫描。这种高精度可视化技术使导管路径规划更精准,大幅降低了误伤健康组织的可能性。而杂交手术室的应用则实现多模态影像融合,让医生得以在实时动态监测下调整治疗方案。
每一次介入手术都是与时间的赛跑。从穿刺建立通道到完成最终封堵,每个步骤都需要毫厘不差的操控。医生必须像钟表匠般细致地调控导丝走向,又要具备消防员般的果决判断。当弹簧圈缓缓展开填补漏洞时,监控仪上的血压曲线变化就是最直接的战况反馈。这种将工程技术与临床医学完美结合的操作艺术,展现着现代介入医学的独特魅力。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生命保卫战中,介入科医生用智慧和勇气重塑着疾病防治的边界。他们手中的导管不仅是医疗器械,更是穿越生死迷宫的生命之钥。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和人工智能辅助系统的普及,未来的“排雷行动”将会更加安全高效,为更多患者守住健康的防线。
(李松杰 邓州市人民医院 介入科病区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