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产房护理中的卫生防护:预防感染,保障新生儿健康

2025-05-10 10:2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产房作为母婴生命交汇的特殊场所,既是希望诞生的摇篮,也是感染风险潜伏的敏感区域。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成熟,产妇分娩后机体抵抗力暂时下降,任何微小的病原体入侵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因此,产房护理中的卫生防护绝非简单的清洁工作,而是一套涵盖环境管控、操作规范、人员管理的系统性防御体系,其核心目标是为母婴构建一道密不透风的“无菌屏障”。

一、环境清洁:打造无菌的分娩空间

产房环境的卫生状况直接决定感染防控的基础水平。每日开诊前,护理人员会启动全方位清洁程序: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所有高频接触表面,包括产床栏杆、监护仪按钮、门把手等,作用30分钟后再用清水擦净残留药剂;地面采用“一床一巾”的湿式清扫法,避免清洁工具交叉污染;空气消毒则通过紫外线照射60分钟或空气净化器持续运行,将菌落数控制在每立方米≤4cfu的安全标准。

对于应急手术或污染后处理,产房执行更严格的终末消毒流程。剖宫产术后,护理人员会立即更换所有一次性铺单,拆除污染的防护设施,使用过氧化氢雾化消毒机对整个空间进行熏蒸处理,确保消毒剂能渗透到缝隙、角落等常规清洁难以触及的区域。这种彻底的消毒方式可使环境病原体杀灭率提升至99.9%,为下一位产妇提供安全的分娩环境。

物品管理是环境防护的另一关键环节。无菌物品存放遵循“先进先出”原则,包装破损或超过有效期的敷料、器械一律禁止使用;抢救药品的安瓿瓶开启后需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未使用则废弃处理;新生儿辐射台的床垫每天更换,接触过羊水、血液的污染品需双层包装并标注“感染性废物”,由专业机构集中处置。这些看似严苛的规定,实则是切断环境传播链的重要保障。

二、操作规范:手卫生是第一道防线

在产房感染防控中,医护人员的手是最易被忽视却最危险的传播媒介。研究显示,医护人员手部携带的病原体可导致30%以上的医院感染事件,因此手卫生规范被列为所有操作的前置程序。护理人员在接触产妇前、无菌操作前、接触血液体液后等6种关键时机,必须严格执行“七步洗手法”:掌心相对揉搓、手指交叉揉搓指缝、弯曲指关节揉搓掌心等步骤缺一不可,整个过程不少于40秒,确保清除手部各个部位的微生物。

对于侵入性操作,产房执行无菌技术标准化流程。静脉穿刺前,皮肤消毒范围直径不小于5cm,待酒精完全挥发后再进针;会阴切开术时,术野消毒需从中心向外周螺旋式擦拭,消毒面积直径达15cm以上;新生儿断脐操作中,脐带夹需经灭菌处理,结扎部位用碘伏消毒两次,避免脐部成为细菌入侵的门户。这些操作细节的规范执行,能使穿刺点感染、脐炎等并发症发生率降低60%以上。

污染物处理的规范性同样影响防护效果。护理人员接触产妇血液、羊水时必须佩戴无菌手套,一旦发生手套破损需立即更换并重新消毒手部;使用后的针头严禁回套针帽,直接放入防刺穿的锐器盒;产妇的血性恶露需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处理后再排入下水道,防止病原体通过污水扩散。这些操作不仅保护母婴安全,也是对医护人员自身的职业防护。

三、新生儿防护:针对性构建免疫屏障

新生儿皮肤黏膜娇嫩,免疫功能尚未完善,是感染防控的重点保护对象。产房护理中针对新生儿的特异性防护措施具有特殊意义。胎儿娩出后,护理人员会在30秒内用无菌毛巾彻底擦干体表羊水和胎脂,这种物理清洁可去除90%以上附着的病原体;随后用沾有无菌生理盐水的纱布轻柔擦拭眼、鼻、口腔,避免化学消毒剂刺激黏膜。

脐部护理是新生儿感染防控的关键节点。护理人员严格遵循“两消毒一包裹”原则:断脐后立即用碘伏消毒脐带残端及周围皮肤,待干后用无菌纱布覆盖;之后每次更换尿布时,检查脐部有无渗血、渗液,再次消毒保持干燥。研究数据显示,规范的脐部护理可使新生儿脐炎发生率从12%降至2.3%,显著降低败血症风险。

母婴接触中的卫生防护同样不容忽视。早吸吮前,护理人员会指导产妇用流动水清洁乳头,避免乳房表面的病原体通过哺乳传播;新生儿与家属接触时,要求探视者洗手并佩戴口罩,禁止亲吻婴儿面部或触摸脐部;若产妇存在活动性传染病(如乙肝、HIV),会在严格防护下实施母婴阻断措施,包括规范消毒、专用器械等,确保新生儿不受感染。

四、人员管理:构建全员参与的防护网络

产房卫生防护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制度化的人员管理。医护人员进入产房前必须更换专用工作服、鞋帽,佩戴口罩并遮盖口鼻,头发、首饰不得外露;患有呼吸道感染或皮肤破损的人员需暂时调离产房工作,避免成为感染源;每月组织手卫生依从性抽查,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促使规范操作成为职业习惯。

家属陪伴过程中的卫生管控同样重要。产房限制陪产人数为1人,陪产者需接受术前健康评估,无传染病且近期无感染症状方可进入;陪产期间需全程佩戴口罩,未经允许不得触碰无菌物品或随意走动;护理人员会适时指导陪产者正确的卫生行为,如接触婴儿前洗手、避免在产床周围饮食等,将家属纳入感染防控体系。

应急演练是提升防护能力的必要手段。产房每月开展感染暴发应急处置演练,模拟新生儿脓毒症、产妇切口感染等场景,检验医护人员对消毒隔离流程、防护用品穿脱、污染物处理等环节的掌握程度。这种实战化训练能使团队在真实突发事件中反应速度提升40%,为控制感染扩散争取宝贵时间。

(解和宁 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