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口腔健康的守护中,氟化物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家长知道氟化物能预防龋齿,却不清楚其科学原理和科学应用方式。下面我们就来了解氟化物如何成为儿童牙齿的 “天然盾牌”,以及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安全有效接触氟化物的方式。
要理解氟化物的防龋作用,先从牙齿结构说起。牙齿最外层的牙釉质主要由羟磷灰石构成。口腔细菌分解食物残渣中的糖类会产生酸性物质,这些酸会使羟磷灰石中的钙和磷逐渐流失,即 “脱矿”。脱矿持续进行,牙齿表面会出现凹陷,进而发展成龋洞。而氟化物能从多个环节打断这个 “破坏链条”。
氟化物与牙齿接触时,会迅速渗透到牙釉质中,与羟磷灰石结合形成更坚固的氟磷灰石。这种物质对酸性物质的抵抗力远强于羟磷灰石,像给牙齿穿上耐酸 “防护衣”,阻止细菌产生的酸侵蚀牙齿。同时,氟化物能促进牙齿 “再矿化”。当牙齿表面因脱矿出现微小损伤时,氟化物能帮助流失的钙和磷回到牙釉质,修复小损伤,避免其发展成龋洞。此外,氟化物还能抑制口腔中致龋细菌的活性,减少酸性物质产生,从源头降低龋齿发生的可能。这种 “防”“修”“抑” 结合的作用,让氟化物成为预防儿童龋齿的核心武器。
儿童牙齿处于发育阶段,牙釉质尚未成熟,更易受酸性物质侵蚀,所以氟化物的保护作用尤为重要。从乳牙萌出开始,适量接触氟化物能为牙齿健康打下基础,还能降低未来恒牙患龋风险。但要注意 “适量”,过量氟化物可能导致氟斑牙等问题,因此科学选择应用方式很关键。
日常生活中,适合儿童的氟化物应用方式多样,既有家庭护理方法,也有专业医生操作的强化防护手段。含氟牙膏是最基础常用的。孩子长出第一颗牙齿后,家长可用指套牙刷或纱布蘸含氟牙膏为其清洁。不同年龄段孩子使用的牙膏量不同:3 岁以下幼儿每次用米粒大小(约 0.1 毫克氟),3-6 岁儿童每次用豌豆大小(约 0.25 毫克氟),这样既能保证防龋效果,又能避免孩子误吞过多氟化物。选择儿童专用含氟牙膏时,要查看氟含量,通常每克含氟量在 0.11% 以下较安全,同时要引导孩子养成刷牙后吐出牙膏泡沫、不吞咽的习惯。
含氟漱口水是辅助手段,但使用需谨慎。6 岁以下儿童不建议使用,因其吞咽反射不成熟,易误吞导致氟摄入过量。6 岁以上儿童若需使用,要在家长监督下选择低氟漱口水(通常每升含氟 250 毫克以下),每次用量不超过 5 毫升,漱口 30 秒后吐出,半小时内不进食或饮水。需注意,含氟漱口水不能替代刷牙,仅作为辅助清洁和增强氟防护的方式。
对于龋齿风险较高的儿童,如已有龋齿史、口腔卫生差或爱吃甜食的孩子,医生可能建议进行专业氟化物应用,最常见的是氟化物涂布。这种方法由口腔医生操作,将高浓度氟化物凝胶、泡沫或涂料涂抹在孩子牙齿表面。氟化物凝胶和泡沫一般用托盘覆盖牙齿,保持几分钟后取出;氟化物涂料像刷油漆一样涂在牙面,形成保护膜,缓慢释放氟离子。这类专业应用的氟化物浓度高,防龋效果显著,通常每 3-6 个月进行一次,具体频率由医生根据孩子龋齿风险决定。
氟化水是容易被忽略的氟化物来源。在自来水氟化措施完善的地区,自来水中含适量氟化物(通常每升 0.7-1.2 毫克),孩子每天饮用就能摄入一定量氟,起到持续防龋作用。但家长要了解当地自来水氟含量,若含量较高,应避免孩子过量饮用,同时减少其他氟化物来源,以防摄入过量。使用井水或纯净水的家庭,可咨询医生是否需要通过其他方式为孩子补充氟化物。
不同孩子对氟化物的需求有个体差异,家长应根据孩子年龄、龋齿风险、生活环境等,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应用方式。比如,生活在低氟地区、饮食习惯不佳的孩子可能需要更多氟化物防护,高氟地区的孩子则要适当控制氟摄入。定期带孩子做口腔检查,让医生评估牙齿状况和氟化物需求,是确保安全有效防龋的关键。
总的来说,氟化物通过增强牙齿抗酸能力、促进再矿化和抑制细菌活性,为儿童牙齿筑起坚固防线。从日常含氟牙膏清洁,到专业氟化物涂布,再到氟化水补充,这些方式各有特点,共同守护孩子口腔健康。家长了解这些知识后,能更科学地为孩子选择防护方式,让氟化物这个 “隐形卫士” 发挥最大作用,让孩子拥有健康洁白的牙齿,绽放自信笑容。
(李慧娜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大学路儿童口腔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