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这个潜藏在胃部的细菌,如今已成为大众关注的健康焦点。它的传播方式多样,且感染后的处理方式也并非一概而论,了解这些知识对维护胃部健康至关重要。
先说说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口口传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行为都可能成为传播的载体。比如,有些家长在喂养婴幼儿时,会习惯性地先将食物嚼碎再喂给孩子,这种看似充满关爱的举动,却可能将自身携带的幽门螺杆菌通过唾液传递给免疫力较弱的孩子。此外,在集体聚餐时,如果没有使用公筷公勺,共用餐具也会增加幽门螺杆菌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风险。当感染者的唾液残留在餐具上,其他人使用这些餐具时,细菌就可能趁机进入体内。还有一些亲密行为,如情侣间的接吻,也可能导致幽门螺杆菌的传播,因为唾液的交换为细菌提供了传播的桥梁。
粪口传播也是不可忽视的传播途径。幽门螺杆菌可以随着感染者的粪便排出体外,如果这些粪便污染了水源或食物,就可能造成疾病的扩散。比如,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水源保护不当,被含有幽门螺杆菌的粪便污染后,人们饮用了这样的水,细菌就会进入消化系统并定植下来。另外,食物在种植、加工、运输等环节如果受到污染,也可能成为传播的媒介。例如,用被污染的水浇灌蔬菜,或者在处理食物时没有做好卫生防护,都可能让幽门螺杆菌附着在食物上,最终进入人体。
除了上述两种主要传播途径,医源性传播虽然相对少见,但也需要引起重视。在进行一些胃部相关的医疗操作时,如胃镜检查,如果器械消毒不彻底,就可能将幽门螺杆菌从一个患者传递给另一个患者。不过,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消毒流程的规范,这种传播方式的发生率已经大大降低,但仍不能完全排除其可能性。
那么,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后是否必须治疗呢?答案并非绝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对于大多数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来说,及时进行治疗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多种胃部疾病密切相关,如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如果不及时治疗,这些疾病可能会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后果,比如胃黏膜的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进而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及时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显著降低胃癌的发生几率。
而且,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治疗感染者可以减少幽门螺杆菌的传播源,降低家庭成员和密切接触者感染的风险。特别是对于有胃癌家族史的人来说,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治疗的必要性就更为突出,因为他们本身患胃癌的风险就相对较高,及时根除细菌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
不过,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可以考虑暂时不进行治疗。比如,对于一些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同时伴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如严重的心脏病、肝肾功能衰竭等,无法耐受药物治疗副作用的患者,需要医生进行综合评估,权衡治疗的利弊后再决定是否治疗。另外,对于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治疗与否也需要谨慎考虑。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且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自发清除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同时一些治疗药物可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所以一般情况下,对于无症状的儿童感染者,医生可能会建议暂时观察,而不是立即进行药物治疗。但如果儿童出现了明显的胃部症状,如反复腹痛、呕吐等,或者存在胃溃疡等疾病,则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总之,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广泛,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使用公筷公勺、勤洗手等,以降低感染风险。而对于感染后的治疗,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出合理的选择,既要重视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带来的危害,也要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治疗。
(杜娜 河南省肿瘤医院 消化内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