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做核磁(MRI)前,为啥要摘掉所有金属?

2025-08-11 10:5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核磁共振成像(MRI)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无创检查手段,其通过强磁场与射频脉冲的协同作用,精准呈现人体内部结构。然而,检查前必须严格移除所有金属物品,这一要求看似繁琐,实则关乎检查安全与诊断准确性。本文将从磁场特性、金属风险、防护措施三个维度,科学解析MRI检查的“零金属”原则。

一、磁场特性:强磁场的“隐形引力”

MRI设备的核心是超导磁体,其产生的静磁场强度通常为1.5T至3.0T,是地球磁场的数万倍。这种强磁场对金属物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其作用力与金属的铁磁性密切相关:

1.铁磁性金属的“致命吸引”

铁、镍、钴及其合金属于强铁磁性材料,在磁场中会瞬间被磁化并高速飞向磁体中心。例如,一枚硬币在3T磁场中可能以每秒数米的速度被吸入设备,导致设备精密部件损坏或患者肢体撞击受伤。

2.非铁磁性金属的“隐形风险”

铜、铝等顺磁性金属虽不被强磁场吸引,但在交变射频场中会产生涡流效应,导致局部温度急剧升高。若患者佩戴金属首饰或接触金属纽扣,可能造成皮肤灼伤或组织损伤。

二、金属风险:从设备损坏到生命威胁

携带金属物品进入MRI检查室,可能引发多重安全隐患:

1.设备物理损坏

•体外金属物品:钥匙、发夹、假牙等铁磁性物品可能被吸入磁体孔洞,导致液氦冷却系统泄漏或射频线圈变形。单次设备维修成本可能超过百万元。

•体内金属植入物:未经认证的金属节育环、血管夹等可能在磁场中移位,撕裂周围组织。例如,子宫内金属环移位可能引发子宫穿孔。

2.人体热损伤风险

•射频加热效应:MRI检查时,射频脉冲使氢原子核共振,金属物品因涡流效应产生局部高温。若患者佩戴金属耳环,耳部皮肤可能在10分钟内出现二度烧伤。

•植入物发热:非兼容性金属植入物(如普通钢钉)在磁场中可能升温至50℃以上,导致周围神经损伤或骨坏死。

3.图像质量干扰

•磁场均匀性破坏:金属物品会扭曲局部磁场,在图像中形成“黑洞”或“条纹”伪影。例如,头皮上的金属发卡可能导致脑部图像出现直径5cm的信号缺失区。

•射频信号衰减:金属物品会反射或吸收射频脉冲,降低图像信噪比。研究表明,携带手机进入检查室可使图像对比度下降30%。

4.电子设备功能失效

•起搏器与除颤器:磁场干扰可能导致起搏器脉冲发放异常或除颤器误放电,引发致命性心律失常。

•神经刺激器:胰岛素泵、脊髓刺激器等设备可能因磁场干扰停止工作或过度释放药物。

三、防护措施:科学筛查与规范操作

为确保MRI检查安全,医疗机构建立了严格的金属物品管理流程:

1.术前筛查“四步法”

•问卷评估:患者需填写《MRI安全检查表》,明确体内外金属植入物类型、位置及材质。

•物理检查:使用金属探测器扫描患者体表,重点检查耳部、口腔、手腕等部位。

•着装规范:更换专用无金属检查服,移除所有衣物附件(如拉链、纽扣)。

•植入物认证:体内有金属植入物者需提供产品说明书,确认其MRI兼容等级(如MR Conditional)。

2.特殊人群管理

•妊娠早期女性:需严格评估检查必要性,避免磁场对胚胎的潜在影响。

•幽闭恐惧症患者:采用开放磁体或短时间序列扫描,减少焦虑引发的意外动作。

•急救设备管理:检查室内禁止使用磁性氧气瓶、监护仪等非兼容设备,改用MRI专用无磁设备。

3.应急处理机制

•设备报警系统:磁体间安装金属异物监测装置,实时检测未移除的金属物品。

•紧急终止程序:患者可通过手持报警器随时中断扫描,技术人员需在30秒内响应。

•灼伤急救包:配备冷冻喷雾、无菌敷料等,用于处理射频加热导致的皮肤损伤。

四、科学认知:平衡风险与获益

MRI检查的“零金属”原则并非过度谨慎,而是基于物理定律与临床经验的必要防护。对于体内有金属植入物且必须进行MRI检查的患者,医生会通过以下方式降低风险:

•选择低场强(1.5T以下)设备扫描

•采用缩短扫描时间的快速序列

•使用特制无磁植入物(如钛合金关节)

•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据统计,全球每年因未移除金属物品导致的MRI事故超过200起,其中设备损坏占比65%,人体伤害占比35%。这些数据印证了严格金属筛查的必要性。

结语:安全检查,从“零”开始

MRI检查的强磁场环境如同一个无形的“金属陷阱”,任何疏忽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从一枚硬币到一颗假牙,从电子设备到体内植入物,所有金属物品都必须被排除在检查区域之外。这不仅是保护设备的要求,更是对患者生命安全的承诺。下次接受MRI检查时,请务必“轻装上阵”,与医护人员共同守护检查的安全与高效。

(李德祥 华北医疗健康集团峰峰总医院 影像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