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突发眩晕时,3个动作避免摔倒

2025-08-12 12:3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毫无征兆地,一阵天旋地转袭来,眼前发黑,脚步踉跄,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剧烈摇晃。突发眩晕,这种看似平常却又充满危险的症状,可能随时在我们身上上演。它不仅会让我们陷入短暂的恐慌,更可能因失去平衡而摔倒,导致骨折、头部受伤等严重后果。那么,当突发眩晕来袭时,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三个关键动作,帮助你在眩晕时刻避免摔倒,守护自身安全。

一、眩晕:身体的“意外警报”

眩晕,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引发的症状表现。它就像身体发出的“意外警报”,提醒我们身体可能出现了某些问题。从医学角度来看,眩晕主要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真性眩晕通常由前庭系统病变引起,患者会感觉自身或周围环境在旋转、晃动,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假性眩晕则多与全身性疾病相关,如高血压、低血压、贫血等,患者只是感觉头昏脑涨、头重脚轻,并无明显的旋转感。

引发眩晕的原因复杂多样。内耳疾病,如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等,是常见的“罪魁祸首”。这些疾病会影响内耳的平衡功能,导致身体对空间位置的感知出现偏差,从而引发眩晕。此外,颈椎病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颈椎病变可能压迫椎动脉,影响脑部供血,当头部转动到特定位置时,就容易诱发眩晕。心血管疾病同样不容小觑,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过大、低血压患者起身过猛,都可能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发眩晕。还有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小脑病变、脑干梗死等,也会造成严重的眩晕症状。

二、三个关键动作,守护安全防线

动作一:迅速蹲下

当眩晕感袭来,身体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失去平衡,摇摇欲坠。此时,迅速蹲下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动作。蹲下可以降低身体重心,使身体更加稳定,减少因眩晕而摔倒的风险。想象一下,当我们在站立时,身体重心较高,一旦眩晕发生,很容易向一侧倾斜摔倒。而蹲下后,身体重心降低,就如同给身体加了一个“稳定的底座”,大大增强了身体的稳定性。

在蹲下的过程中,要注意动作尽量缓慢、平稳,避免因动作过猛而加重眩晕症状。可以先将双腿微微弯曲,双手自然下垂或扶住周围的固定物体,如墙壁、桌子等,然后慢慢下蹲,直到臀部接触到脚跟。蹲下后,要保持这个姿势片刻,等待眩晕症状有所缓解。如果周围有安全的椅子或沙发,也可以顺势坐下,进一步增加身体的稳定性。

动作二:双手护头

在蹲下的同时,双手护头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动作。头部是我们身体最为重要的部位之一,一旦摔倒,头部很容易受到撞击,造成严重的伤害,如脑震荡、颅内出血等。双手护头可以在摔倒时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减少头部受到的冲击力。

将双手交叉放在头顶,或者用一只手护住后脑勺,另一只手护住前额。这样可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保护区域,保护头部的重要部位。在眩晕症状缓解之前,要始终保持双手护头的姿势,不要轻易放下。如果身边有柔软的物品,如枕头、靠垫等,也可以将其放在头部下方,进一步增加保护。

动作三:寻找支撑

蹲下并护住头部后,下一步就是尽快寻找支撑。支撑物可以为我们提供额外的稳定性,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眩晕。观察周围环境,寻找坚固的墙壁、栏杆、家具等作为支撑。如果身边有朋友或家人,也可以及时向他们求助,让他们搀扶自己,避免独自站立或行走。

在寻找支撑的过程中,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缓慢地移动身体,靠近支撑物,然后用手紧紧抓住。如果支撑物是墙壁,可以将身体靠在墙上,双脚微微分开,与肩同宽,以增加稳定性。如果是栏杆或家具,要确保其牢固可靠,避免因支撑物松动而再次摔倒。

三、后续处理与预防建议

当眩晕症状有所缓解后,不要急于起身活动。先在原地休息片刻,观察身体是否还有其他不适。如果眩晕症状持续不减或者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模糊、言语不清等,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前往医院就诊。

为了避免突发眩晕再次发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首先,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其次,对于患有高血压、低血压、颈椎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遵医嘱按时服药。此外,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如从卧位或坐位迅速起身,起身时要缓慢进行,给身体一个适应的过程。

突发眩晕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应对方法,就能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这三个关键动作——迅速蹲下、双手护头、寻找支撑,简单易行,却能在眩晕来袭时为我们筑起一道安全防线。希望大家都能将这些知识牢记于心,在面对突发眩晕时,保持冷静,正确应对,守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希望大家关注自身健康,积极预防眩晕的发生,让生活更加安稳、美好。

(商丽欣 赞皇县中医医院 内一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