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手术对精准度要求极高,而患者的体位摆放和固定是手术成功的基础环节。胸腰椎周围分布着丰富的神经,尤其是脊髓和神经根,它们对压力、牵拉等刺激非常敏感。体位固定装置如果调整不当,可能导致神经受压、缺血,甚至引发术后神经损伤。因此,正确调整体位固定装置,让患者在安全、稳定的状态下接受手术,是保护神经的关键。
一、胸腰椎手术体位的“特殊性”:既要暴露充分,又要神经安全
胸腰椎手术的体位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核心需求:一方面要充分暴露手术视野,让医生能清晰看到病变部位(如椎间盘突出、椎体骨折处);另一方面要避免胸腰椎及周围神经受到过度压力或牵拉。这种“暴露与保护”的平衡,全靠体位固定装置的精准调整来实现。
人体胸腰椎处于脊柱中段,上连胸椎、下接腰椎,脊髓从椎管内穿过,神经根从椎间孔发出,支配躯干和下肢的感觉与运动。手术时患者多采用俯卧位(面部朝下),这种体位能自然拉开脊柱间隙,便于手术操作,但也容易因身体重量分布不均导致局部压力过大。体位固定装置的作用就是通过合理支撑身体,分散压力,维持脊柱的生理曲度,避免神经受到不必要的压迫。
二、常用体位固定装置:不同“配件”有不同作用
胸腰椎手术的体位固定装置通常由多个部件组成,每个部件都有特定的支撑和固定功能,调整时需协同配合,才能实现神经保护的目标。
1.手术床主体与调节系统
手术床是体位固定的基础,其高度、倾斜角度(头高脚低或脚高头低)可通过电动系统调节。胸腰椎手术时,手术床的“腰桥”功能尤为重要——通过升起腰桥,可适当增加腰椎前凸,拉开椎间隙,方便手术操作;但腰桥升起高度需精准控制,过高会导致脊柱过度伸展,增加神经牵拉风险。
2.俯卧位支撑垫
支撑垫包括头垫、胸垫、骨盆垫和腿垫,分别支撑头部、胸部、骨盆和下肢,避免身体直接压迫胸腹部。其中,胸垫和骨盆垫是核心:胸垫支撑胸骨和肋部,避免压迫胸腔影响呼吸;骨盆垫支撑髂前上棘(骨盆两侧的骨性突起),分散腹部压力,防止腹腔脏器压迫椎管内神经。支撑垫的材质多为记忆海绵或凝胶,软硬适中,既能稳定支撑,又能减少局部压迫。
3.肢体固定带
固定带用于固定胸部、骨盆和下肢,防止手术中患者体位移动。胸部固定带需绑在胸垫上方,松紧适度,避免过紧压迫胸廓或过松导致身体滑动;骨盆固定带要对应骨盆垫位置,确保骨盆稳定,防止脊柱旋转;下肢固定带则需保持膝关节微屈,减轻腰部肌肉紧张。
4.特殊辅助装置
对于复杂胸腰椎手术(如脊柱侧弯矫正),可能需要使用头架、下肢牵引架等辅助装置。头架用于稳定头部,避免颈部过度旋转;下肢牵引架通过适度牵引下肢,维持脊柱生理曲度,减少手术中神经的牵拉风险。
三、体位固定装置的“调节原则”:围绕神经保护的核心要求
调整体位固定装置时,需遵循一系列原则,确保每个环节都不会对神经造成潜在伤害,同时满足手术操作需求。
1.维持脊柱中立位,避免过度屈伸或旋转
脊柱中立位是指胸腰椎保持自然的生理曲度(胸椎略后凸、腰椎略前凸),无过度弯曲、伸展或左右旋转。调整时:
l 腰桥升起高度以患者体型为依据,肥胖患者可适当升高,瘦弱患者需降低,避免脊柱过度伸展导致椎管内神经受压。
l 头部与躯干保持同一直线,头垫高度与胸垫协调,防止颈部扭曲带动脊柱旋转,影响神经走行。
2.分散压力,避免局部压迫过久
身体任何部位长时间受压都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尤其是骨突部位(如髂骨、骶尾部),压力过大会导致局部组织缺血,间接影响神经血供。调节支撑垫时:
l 胸垫和骨盆垫需对准骨性支撑点,确保压力均匀分布在大面积软组织上,而非集中在骨突处。
l 定时检查支撑部位皮肤颜色和温度,手术时间较长时,可在不影响手术的前提下微调支撑垫位置,减少持续压迫。
3.保护腹部不受压迫,维持椎管内压力稳定
腹腔内压力过高会传导至椎管,导致椎管内神经受压。调整体位时:
l 胸垫与骨盆垫之间需留出腹部空间,避免支撑垫直接压迫腹部,确保呼吸时腹部能自然起伏。
l 患者俯卧位后,检查腹部是否有明显受压(如腹部皮肤紧绷、呼吸浅快),必要时降低骨盆垫高度或调整胸垫位置。
4.下肢摆放自然,减少神经牵拉
下肢位置不当会通过骨盆间接影响脊柱,或直接牵拉坐骨神经等下肢神经。调节下肢时:
l 膝关节保持10°-15°微屈,避免伸直过久导致腘绳肌紧张,牵拉骨盆和腰椎。
l 双下肢对称摆放,长度一致,避免一侧过度外旋或内旋,防止脊柱受力不均。
四、分步调节流程:从摆放到底查,每一步都关乎神经安全
体位固定装置的调整是一个系统性流程,需按步骤操作,确保每个环节准确无误,为神经保护筑牢防线。
1.术前评估: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方案
调节前需评估患者体型(身高、体重、胖瘦)、病变部位(胸椎、腰椎或胸腰段)、手术方式(前路、后路或联合手术),确定支撑垫规格、腰桥高度等初步参数。例如,腰椎手术需适当升高腰桥,而胸椎手术则需保持胸椎自然曲度,腰桥不宜过高。
2.协助患者翻身摆位:避免暴力操作
将患者从平卧位转为俯卧位时,需多人协同操作,保持躯干整体翻转,避免脊柱扭曲。翻身过程中:
l 一人固定头部,其余人托住肩、腰、髋部,同步翻转,防止脊柱受力不均导致神经损伤。
l 翻身完成后,先初步放置头垫、胸垫和骨盆垫,确保患者身体处于床中央,无放置偏斜。
3.精细化调节支撑装置:逐点校准
l 头垫:调整高度使面部自然放松,眼眶、鼻梁无压迫,气管插管或呼吸管路不受牵拉。
l 胸垫:支撑胸骨中下段和两侧肋部,确保双肩自然下垂,不耸肩或内收。
l 骨盆垫:对准髂前上棘,两侧高度一致,使骨盆保持水平,避免一侧倾斜。
l 腰桥:根据手术需求缓慢升起,每次升高2-3厘米后观察患者反应,直至达到合适高度。
4.固定肢体并检查稳定性:松紧适度
l 用固定带依次固定胸部、骨盆和下肢,固定带与皮肤之间留一指间隙,确保不影响血液循环。
l 轻轻推拉患者身体,检查是否有滑动,支撑垫是否移位,确保体位在手术过程中不会改变。
5.最终核查:全面评估神经保护状态
摆位完成后,需从多个角度核查:
l 观察脊柱是否保持中立位,无过度屈伸或旋转。
l 按压腹部检查是否有压迫,患者呼吸是否顺畅。
l 检查骨突部位皮肤是否完好,支撑垫位置是否准确。
l 询问患者感受(清醒患者),是否有局部疼痛、麻木等不适,及时调整。
五、特殊情况的调节技巧:应对复杂问题,强化神经保护
对于特殊患者(如肥胖、脊柱畸形、老年体弱),体位固定装置的调节需更精细,针对性解决潜在风险,避免神经损伤。
1.肥胖患者:增加支撑面积,分散压力
肥胖患者脂肪层厚,骨突部位深藏,支撑不当易导致深部组织压迫。调节时:
l 选择加宽加厚的支撑垫,增加与身体的接触面积,避免局部压力过高。
l 腰桥升起高度适当降低,因肥胖患者脊柱周围肌肉丰厚,过度升高易导致脊柱过度伸展。
2.脊柱畸形患者:个体化支撑,避免强行矫正
脊柱侧弯或后凸畸形患者的脊柱曲度异常,强行摆放中立位可能导致神经牵拉。调节时:
l 根据畸形程度调整支撑垫,在患者耐受范围内尽量维持脊柱稳定,而非强行矫正至“标准体位”。
l 在畸形突出部位增加额外软垫,减少局部压力,保护畸形部位的神经组织。
3.老年患者:轻柔操作,加强保护
老年患者皮肤弹性差、骨质脆弱,神经耐受性降低。调节时:
l 支撑垫选择柔软材质(如凝胶垫),减少皮肤摩擦和压迫损伤。
l 固定带松紧更宽松,避免影响血液循环,间接保护神经血供。
结语
胸腰椎手术中,体位固定装置的调整看似是“摆放身体”的简单操作,实则是神经保护的重要保障。从支撑垫的位置到腰桥的高度,从固定带的松紧到肢体的角度,每一个参数的调节都需围绕“维持脊柱稳定、分散压力、避免神经压迫和牵拉”的核心目标。
对于手术室护士来说,精准调节体位固定装置不仅需要熟练的操作技能,更需要对脊柱解剖和神经特点的深刻理解。通过科学调节,让患者在安全的体位下接受手术,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神经损伤风险,为手术成功奠定基础。这看似细微的环节,正是守护患者神经安全的关键所在。
(赵杰 郑州颐和医院 手术部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