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关节置换手术中,器械传递快慢影响手术时长吗

2024-08-10 19:0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关节置换手术的手术室里,除了医生专注操作的身影,还有一个忙碌的群体——器械护士。他们的双手在无菌器械台和手术区域之间快速穿梭,精准传递着手术刀、钳子、假体组件等各种器械。很多人会好奇:手术中器械传递的快慢,真的会影响手术时长吗?答案是肯定的。器械传递作为手术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其效率直接关系到手术的节奏和进展,对手术时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关节置换手术的“时间密码”:流程紧凑容不得拖延

关节置换手术(如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是一项精密且流程化的手术,从切口、暴露、截骨到假体植入、缝合,每个步骤环环相扣,对时间控制有着严格要求。整个手术过程就像一场“限时战役”,每个环节的耗时都会累积成最终的手术时长。

手术开始后,医生需要按照既定步骤推进:先切开皮肤和组织,暴露病变关节;然后进行骨骼修整、去除病变组织;接着测量骨骼尺寸,选择合适的假体型号;再将假体精准植入并固定;最后逐层缝合关闭切口。每个步骤都需要特定的器械支持,从切开用的手术刀、止血用的钳类,到截骨用的锯片、植入用的打击器,器械种类多达数十种。如果在某个步骤中器械传递不及时或不准确,医生就需要等待或寻找器械,原本流畅的手术节奏会被打断,时间自然会延长。

二、器械传递的“效率公式”:快≠乱,准才是核心

器械传递的“快”并非单纯指速度快,而是“准确前提下的高效”。真正影响手术时长的,是传递的精准度、及时性和稳定性,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器械传递的效率。

1.精准传递:减少“无效动作”

关节置换手术中,每种器械都有特定用途,比如不同型号的骨锉用于修整骨骼形状,不同规格的螺钉用于固定假体。如果器械护士传递错误——比如把小号骨锉错递成大号,医生需要退回更换,这一来一回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打乱操作节奏。而精准传递能让医生拿到器械后直接使用,避免重复动作,从细节上节省时间。

2.及时传递:踩准手术“节奏点”

经验丰富的器械护士能预判医生的操作需求,在医生完成上一步操作前就提前准备好下一步所需器械。比如医生刚完成骨骼截骨,准备测量尺寸时,器械护士已将合适的测量工具递到手中;医生刚放下持骨钳,止血钳已及时到位。这种“无缝衔接”能让手术流程顺畅推进,避免医生因等待器械而停顿。

3.稳定传递:避免“意外耗时”

传递器械时的稳定性同样重要。关节置换手术中使用的器械有些较为精密(如假体试模、导向器),有些带有锋利部件(如骨刀、锯片)。如果传递时不稳导致器械掉落、污染或损坏,需要重新消毒、更换器械,这会造成大量时间浪费,严重时甚至可能影响手术安全。稳定传递能确保器械始终处于可用状态,减少意外耗时。

三、器械传递影响手术时长的“具体场景”:这些环节最关键

在关节置换手术的几个关键环节中,器械传递的效率对时长影响尤为明显,稍有延迟就可能让整体手术时间拉长。

1.假体植入阶段:器械匹配决定进度

假体植入是手术的核心环节,需要根据患者骨骼尺寸选择合适的假体型号,并使用专用器械进行安装、调试。这一阶段涉及的器械多且规格精细,从试模、打入器到固定螺钉,每种器械都需与假体型号匹配。如果器械护士对假体系统不熟悉,传递试模时反复更换型号,或找不到对应的安装工具,会导致植入过程多次中断,直接延长手术时间。

2.止血与缝合阶段:器械到位影响收尾速度

手术接近尾声时,止血和缝合的效率决定了“最后一公里”的耗时。止血需要不同型号的止血钳、电刀头,缝合需要持针器、缝合针线等。如果传递止血器械不及时,可能导致出血过多需要额外处理;缝合时针线型号不符或持针器传递延迟,会让缝合步骤变慢。这些看似细微的延迟,累积起来会显著增加手术总时长。

3.应急处理阶段:快速传递关乎“时间赛跑”

手术中若出现突发情况(如骨骼碎片残留、器械轻微故障),需要快速传递应急器械(如吸引器、备用锯片)。此时器械传递的速度直接决定应急处理的效率,传递越快,问题解决越及时,对整体手术时长的影响越小;反之则可能让小问题演变成大延误。

四、提升器械传递效率的“幕后准备”:功夫在手术前

器械传递的效率并非全靠手术中“手快”,更重要的是术前的充分准备。完善的术前准备能为手术中的高效传递打下基础,从源头减少时间浪费。

1.器械清点与摆放:按流程“排兵布阵”

术前,器械护士会根据手术方案清点所需器械,确保种类、规格齐全,并按手术步骤的先后顺序在器械台上摆放整齐。比如将切口用的器械放在最外侧,截骨用的器械放在中间,假体植入用的器械放在内侧,形成“流程化布局”。这样手术中能快速找到所需器械,减少寻找时间。

2.熟悉手术流程与器械特性:预判医生需求

器械护士需提前了解手术的每个步骤,熟悉医生的操作习惯,甚至能预判医生在某个动作后的器械需求。同时,深入了解每种器械的用途和使用场景——比如哪种骨锤适合敲击假体,哪种导向器用于精准定位,确保传递的器械完全匹配手术阶段。

3.团队配合演练:磨合“传递默契”

对于复杂的关节置换手术,手术室团队(医生、器械护士、巡回护士)会在术前进行沟通,明确关键步骤的器械需求和传递方式。通过反复配合,形成“医生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护士就知道要递什么器械”的默契,这种默契能大幅提升传递效率,减少沟通耗时。

五、传递效率与手术质量的“平衡术”:快而不慌,准而不忙

虽然器械传递快慢影响手术时长,但手术室更注重“效率与质量的平衡”。单纯追求速度而忽视精准度,可能导致器械传递错误或操作失误,反而增加风险和耗时。真正的高效传递是“快而不慌、准而不忙”:

1.以质量为前提:不盲目求快

器械传递的首要原则是确保准确和安全,在此基础上提升速度。比如传递锋利器械时,必须确保握持方式正确、方向准确,避免误伤或污染,这比单纯的“快”更重要。

2.节奏适配:与医生操作同步

经验丰富的器械护士会根据医生的操作节奏调整传递速度,医生操作精细时(如假体定位),传递器械要稳而准;医生操作快速时(如止血),传递要及时跟上。这种“节奏适配”能让手术流程更流畅,避免因速度不匹配导致的停顿。

3.减少干扰:专注传递核心

手术中,器械护士会保持专注,减少不必要的言语和动作干扰,将精力集中在器械准备和传递上。同时,巡回护士会做好外围配合(如补充耗材、调整设备),让器械护士无需分心,确保传递效率稳定。

六、手术时长的“综合影响因素”:传递是一环,而非全部

需要明确的是,器械传递快慢是影响手术时长的因素之一,但并非唯一因素。手术时长还受患者病情复杂程度(如骨骼畸形、既往手术史)、医生操作熟练度、术中突发情况等多种因素影响。器械传递的作用是“优化流程、减少不必要的耗时”,让手术在既定节奏中高效推进,而不是决定手术时长的根本原因。

比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配合高效的器械传递,可能在1-2小时内完成常规膝关节置换;而如果患者骨骼条件复杂,即使传递再快,手术时长也可能相应延长。但在相同病情下,高效的器械传递确实能让手术更省时,这也是手术室重视传递效率的原因。

结语

在关节置换手术中,器械传递的快慢就像“手术流程的润滑剂”,高效的传递能减少停顿、避免失误,让手术在紧凑而有序的节奏中推进,从而缩短整体时长。但这种“快”并非盲目追求速度,而是建立在精准预判、默契配合和术前充分准备基础上的“科学高效”。

对于手术室护士来说,做好器械传递不仅是技术活,更是细致活——既要熟悉每种器械的“脾气”,又要读懂医生的操作需求,在方寸之间的器械台上,用双手为手术的高效进行保驾护航。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共同构成了保障手术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一环。

(赵杰 郑州颐和医院 手术部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