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科手术中,手术器械的传递是手术室护士配合医生的重要环节,其流程的标准化和技巧的娴熟运用,直接关系到手术操作的流畅性和患者的安全。规范、高效的器械传递,不仅能提高手术效率,还能减少因器械传递不当引发的手术风险。以下将从器械传递的前期准备、术中传递流程、特殊情况处理等方面,详细介绍手术器械传递的标准化流程与实用技巧。
一、传递前的充分准备
(一)器械准备与检查
手术前,器械护士需依据手术类型和医生习惯,准备齐全且性能良好的手术器械。仔细检查每一件器械的完整性,确保钳类器械咬合紧密、剪刀锋利、缝线无断裂等。同时,按照手术步骤和使用频率,将器械有序摆放于器械台,常用器械放置在易于拿取的位置,如手术刀、止血钳等,为快速准确传递做好准备。例如,在心脏手术中,要提前备好心脏专科器械,并逐一检查其功能,确保在手术中万无一失。
(二)人员状态调整
参与手术的护士需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专注度,熟悉手术流程和器械传递的标准要求。在手术开始前,与主刀医生进行简短沟通,明确手术重点和器械使用需求,做到心中有数。同时,确保自身穿戴符合无菌要求,双手始终保持在无菌区域内,避免污染器械。
二、术中标准化传递流程
(一)传递时机与方式
当医生发出器械需求指令时,器械护士应迅速做出反应。传递器械时,要采用正确的方式,确保医生能便捷、安全地接收。对于手术刀等锐利器械,应握住刀片背侧,将刀柄末端朝向医生递出,避免刀刃损伤医生;传递持针器和缝针时,需将针尖朝向自己,针体置于持针器的前 1/3 处,方便医生抓取和缝合操作;传递止血钳等器械时,应将钳头闭合,柄端朝向医生传递。此外,传递器械要遵循 “近身传递” 原则,尽量靠近医生手部传递,减少传递距离和误差。
(二)器械传递的配合要点
在传递过程中,器械护士要与医生保持良好的眼神交流和默契配合。通过观察医生的动作和表情,预判其下一步需求,提前准备好相应器械。例如,当医生完成组织分离,准备进行止血操作时,护士应及时递上止血钳;在缝合阶段,迅速提供合适型号的缝针和缝线。同时,传递器械要稳、准、轻、快,避免因动作过大或过快导致器械掉落或碰撞,影响手术进程。
(三)器械回收与整理
医生使用完器械后,器械护士要及时回收。回收时,需注意保持器械的无菌状态,避免与非无菌物品接触。将回收的器械按照类别和使用顺序放置回器械台,以便后续再次使用。对于使用频繁的器械,如止血钳,可集中放置在特定区域,方便快速取用。在回收过程中,若发现器械损坏或污染,应及时更换,确保手术器械始终处于可用状态。
三、传递过程中的实用技巧
(一)手势与语言辅助
在传递器械时,除了规范的操作动作,适当的手势和语言辅助能提高传递的准确性。护士可以通过简单的手势,如指向或点头,提示医生器械的类型和位置;同时,用简洁、清晰的语言说明器械名称和用途,如 “这是组织剪,用于分离组织”,帮助医生快速确认和使用。
(二)特殊器械传递技巧
对于一些特殊的、复杂的手术器械,如显微外科器械、腔镜器械等,传递时需要掌握专门的技巧。显微外科器械精细脆弱,传递时要格外小心,避免碰撞和挤压,可使用特制的显微器械盒进行传递;腔镜器械较长且需要与摄像系统配合,传递时要确保器械与连接线的连接稳固,同时协助医生将器械正确安装到腔镜设备上。
四、特殊情况的应对
(一)紧急情况处理
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紧急情况,如大出血。此时,器械护士要迅速反应,优先传递止血所需的器械,如大量纱布、止血夹等。同时,保持冷静,按照应急预案流程,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工作,确保器械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二)器械掉落或污染处理
若发生器械掉落或疑似污染的情况,应立即更换器械。掉落的器械需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流程进行处理,污染的器械要重新进行消毒灭菌。在更换器械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手术进程的影响,确保手术的连续性。
手术器械传递的标准化流程与技巧是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规范的术中传递流程、实用的传递技巧以及对特殊情况的有效应对,手术室护士能够与医生形成高效的手术配合,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健康恢复提供有力保障。不断强化器械传递的标准化操作和技巧训练,是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和手术安全水平的重要途径。
(王波涛 周口市中心医院 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