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一种隐匿性较强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一旦发现往往已到中晚期。很多人觉得肝癌“防不胜防”,其实它的发生和日常习惯密切相关。就像种子发芽需要合适的土壤,肝癌的发生也离不开长期不良习惯营造的“危险环境”。避开这些习惯,就能降低肝癌风险,给肝脏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
一、先搞懂:肝脏为啥容易“受伤”?
肝脏是人体的“代谢工厂”,负责解毒、合成营养物质、储存能量等重要功能,每天要处理各种进入身体的物质。但肝脏有个“特点”——没有痛觉神经,早期受损时不会“喊疼”,等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问题已经比较严重。这种“沉默”的特性让肝脏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不良习惯伤害,长期积累就可能引发病变,甚至发展成肝癌。
肝癌的发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多会经历“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三部曲,而不良习惯就是推动这个过程的“加速器”。了解哪些习惯会伤害肝脏,才能从源头预防。
二、最伤肝的习惯:长期喝酒,肝脏“不堪重负”
喝酒伤肝是老生常谈,但很多人没意识到酒精对肝脏的伤害有多大。酒精进入人体后,90%以上需要肝脏代谢,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乙醛,这种物质会直接损伤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
1.长期大量饮酒:直接诱发肝损伤
每天喝超过2两白酒,或长期喝啤酒、红酒过量,会让肝脏长期处于“解毒加班”状态。一开始可能只是轻度脂肪肝,慢慢发展成酒精性肝炎,进而出现肝纤维化、肝硬化。研究发现,长期酗酒者患肝癌的风险是不饮酒者的数倍,尤其是同时有肝炎病毒感染的人,喝酒会让肝癌风险“雪上加霜”。
2.空腹喝酒、混着喝酒:伤害加倍
空腹喝酒时,酒精直接刺激胃黏膜和肝脏,吸收更快,对肝脏的损伤更大;把不同种类的酒混着喝(比如白酒加啤酒),会让酒精摄入量快速增加,肝脏来不及代谢,损伤也更严重。这些喝酒的“坏习惯”比单纯喝酒更伤肝。
想要肝脏健康,控制饮酒量是关键,最好做到不喝或少喝,尤其避免长期大量饮酒。
三、病毒感染相关习惯:忽视防护,肝炎病毒“趁虚而入”
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癌的重要诱因,尤其是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它们会长期潜伏在肝脏,反复损伤肝细胞,增加肝癌风险。而一些忽视病毒防护的习惯,会让感染风险大大增加。
1.不接种乙肝疫苗,暴露于感染风险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不接种乙肝疫苗,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不洁注射、共用牙刷或剃须刀、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等,都可能感染乙肝病毒。感染后若不及时治疗,病毒会持续复制,慢慢破坏肝脏,最终可能发展成肝癌。
2.肝炎患者不规范治疗,任其发展
感染乙肝或丙肝后,不按时复查、不遵医嘱治疗,病毒会在肝脏里“肆意破坏”。肝细胞反复受损、修复,会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进而增加肝癌风险。很多肝炎患者觉得“没症状就不用治”,这种想法会让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3.忽视母婴阻断,让病毒“代代传”
乙肝病毒阳性的母亲如果不做母婴阻断,病毒可能在分娩时传给宝宝。宝宝感染后若不及时干预,很可能成为慢性乙肝患者,成年后肝癌风险也会增加。现在规范的母婴阻断技术能让宝宝感染风险降到很低,忽视这项措施会埋下长期隐患。
做好肝炎病毒防护(接种疫苗、避免高危行为)、规范治疗肝炎,能大幅降低肝癌风险。
四、饮食相关习惯:吃不对,肝脏“很受伤”
“病从口入”在肝癌预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很多饮食习惯看似平常,却在悄悄伤害肝脏。
1.长期吃霉变食物,摄入“致癌物”
花生、玉米、坚果等食物发霉后,会产生黄曲霉毒素,这是一种强致癌物,对肝脏的伤害极大。长期吃不小心混入霉变部分的食物,黄曲霉毒素会在肝脏积累,诱发肝细胞突变,增加肝癌风险。很多人觉得“把发霉的地方去掉就能吃”,其实毒素已经扩散到整个食物,根本无法完全去除。
2.吃得太油太甜,肝脏“堆脂肪”
长期吃高油、高糖食物(比如油炸食品、肥肉、甜点),会导致多余的脂肪在肝脏堆积,形成脂肪肝。轻度脂肪肝可能可逆,但长期不控制,会发展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进而出现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现在脂肪肝越来越年轻化,和不良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3.饮食不规律,加重肝脏负担
不吃早餐、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会打乱肝脏的代谢节奏。肝脏需要规律的营养供应来维持功能,饮食不规律会让肝脏在需要能量时“没原料”,在突然摄入大量食物时“超负荷”,长期下来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降低其抵抗力。
调整饮食习惯,远离霉变食物,少吃高油高糖食物,保持饮食规律,能让肝脏“轻松工作”。
五、生活方式习惯:这些“小事”也在伤肝
除了喝酒、饮食,一些看似无关的生活习惯,也会长期伤害肝脏,增加肝癌风险。
1.长期熬夜,肝脏“没法修复”
晚上11点到凌晨3点是肝脏的“修复时间”,这时候身体进入深度睡眠,肝脏才能高效地进行细胞修复和毒素代谢。长期熬夜会打乱这个节奏,肝脏得不到充分休息,修复能力下降,毒素积累在体内,慢慢损伤肝细胞。熬夜还会降低免疫力,让肝脏更难抵抗病毒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侵袭。
2.乱吃药或保健品,肝脏“解毒难”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很多药物(包括部分中药、保健品)都需要经过肝脏处理。不遵医嘱乱吃药、擅自增加药量,或盲目服用成分不明的保健品,会让肝脏“解毒任务”过重,甚至引发药物性肝损伤。长期药物性肝损伤可能导致肝纤维化,增加肝癌风险。
3.吸烟:间接伤害肝脏
吸烟虽然主要伤害肺部,但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进入血液后,需要肝脏解毒,会增加肝脏负担。同时,吸烟会降低免疫力,影响肝脏的修复功能,还可能促进肝癌细胞的生长。有吸烟习惯的人,肝癌风险比不吸烟者更高。
4.缺乏运动,代谢“变缓慢”
长期不运动,身体代谢速度减慢,不仅容易引发脂肪肝,还会降低免疫力。免疫力下降会让身体无法及时清除异常细胞,肝脏在受到损伤时也难以自我修复,间接增加肝癌风险。适当运动能促进代谢,帮助肝脏“减负”,增强其抵抗力。
六、能提前避开的习惯:做好这些事,保护肝脏
肝癌的预防并不复杂,只要避开上述不良习惯,同时做好这些事,就能给肝脏“保驾护航”:
1.接种乙肝疫苗,防病毒感染
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尤其是儿童、医护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群,能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接种后定期检查抗体水平,抗体不足时及时补种,让身体有足够的“防护力”。
2.限酒甚至戒酒,给肝脏“减负”
尽量不喝酒,尤其是有肝炎、脂肪肝的人要完全戒酒。如果不得不喝,一定要控制量,白酒不超过1两,啤酒不超过一瓶,且不要空腹喝、混着喝。
3.注意饮食卫生,远离“伤肝食物”
不吃霉变食物,购买粮食、坚果时选择正规渠道,储存时保持干燥通风,发现发霉立即扔掉;少吃高油高糖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给肝脏提供均衡营养。
4.规律作息,让肝脏“好好修复”
尽量晚上11点前睡觉,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让肝脏在修复时间得到充分休息。即使偶尔熬夜,也要尽量补觉,减少对肝脏的影响。
5.不乱用药,遵医嘱治疗
生病时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擅自服用偏方、保健品;有肝炎、脂肪肝等肝病的人,要定期复查,遵医嘱治疗,不让病情随意发展。
6.坚持运动,增强肝脏“抵抗力”
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能促进代谢,减少脂肪堆积,增强免疫力,帮助肝脏保持健康状态。
肝癌的发生不是突然的,而是长期不良习惯积累的结果。长期喝酒、忽视肝炎病毒防护、吃霉变食物、饮食不规律、熬夜、乱吃药等习惯,都会慢慢伤害肝脏,为肝癌的发生“创造条件”。
避开这些习惯,同时做好接种疫苗、限酒、注意饮食卫生、规律作息、遵医嘱用药、坚持运动等防护措施,就能大幅降低肝癌风险。肝脏的健康需要日常呵护,从现在开始调整习惯,给肝脏一个健康的环境,才能有效预防肝癌的发生。记住,对肝脏好一点,它才能长久地为身体“工作”。
(何帅英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感染性疾病科二病区 主管护师)